【光明网】曾燕:产业投融资如何撬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稿件来源:光明网 发布人:陈菊红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决策,广东日前出台12项措施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其中,关于“加强产业投融资”就提出:在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集群中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联合相关地市引导社会资本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关键核心领域,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机制,强化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加大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燕看来,这一系列措施抓住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关键痛点。他分析认为,这类硬科技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市场资本容易造成投入不足。“广东通过设立省级专项基金,联动地市引导资金向早期研发和关键技术倾斜,为社会资本树立风向标,让更多资金敢于投向技术研发和初创企业,这对构建完整产业链非常必要”,曾燕强调。

       曾燕举例说,“强化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等举措能够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大胆创新,敢于承担科技创新风险,支持高潜力项目;“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等举措体现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不仅需要资金,也需要适配其发展节奏的融资工具。例如,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是降低试错成本,成长期企业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支持规模化,成熟企业则需要对接更广阔的资本市场。银行机构配套贴息和风险补偿,相当于在不同阶段为企业搭建了缓冲带。这种分阶段、差异化的支持模式,能够有效匹配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避免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创新中断。

       曾燕分析认为,广东省的举措平衡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将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在他看来,单纯依靠财政补贴容易扭曲市场选择,而完全市场化又可能导致基础创新投入不足。广东的做法是用政府基金作为“种子资金”,通过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合力。通过政府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既保持了市场对项目的筛选功能,又弥补了纯市场行为的短期性缺陷。

       “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更能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政策组合确实在加速关键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为广东保持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他说。

       “未来,金融赋能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核心在于构建适配技术特性的资本支持体系。”曾燕表示,首先要打通研发转化的资金链条,针对算法开发、硬件迭代、场景验证等不同阶段,设计差异化的融资工具。比如早期研发可探索科研经费与风险投资的衔接机制,产业化阶段则需发展供应链金融等适配规模化生产的工具。这种分阶段、多层次的资本供给,能有效缓解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资金断点”。

       其次,在风险管控方面,创新风险定价与分担机制。曾燕表示,要通过建立政府信用背书、开发技术路线保险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组合手段,把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金融标的。特别是要发展专业化的风险评估模型,让金融机构能更精准识别技术价值,从而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限制。

       最后,更进一步的突破在于产融协同。利用广东的产业数字化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构建覆盖技术成熟度、产业链需求、市场前景的评估体系。

       “这种数据驱动的产融协同,不仅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能反向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技术突破-资本加持-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曾燕说。(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