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24年,国立中山大学创建伊始便设有经济系,红色经济学家陈启修、何思敬、王亚南、梅龚彬曾先后担任系主任。1927年,私立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1928年私立岭南大学创办商学院,下设经济学系、理财学及银行学系、会计学及统计学系、商学及运输学系。1952年,国立中山大学与私立岭南大学合并成立新中山大学,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72年中山大学复办经济学系,1989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立,经济学科成为岭南学院重点支撑建设的学科。回首往昔,中山大学经济学科弦歌不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陈启修 (中共党员)

1926年陈启修 (豹隐)担任中大法科科务委员会主席兼经济学主任。

何思敬 (中共党员)

1927年2月,何思敬代理经济学主任并兼任哲学系主任。

       陈启修1925年归国后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历任广州黄埔军校教官与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国立中山大学法科科务主席兼经济学系主任。作为经济学家,1924年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自著财政学教科书《财政学总论》,1929-1930年,他进一步翻译出版了《经济学大纲》(河上肇)和《资本论》第1卷第1分册(此为《资本论》的首个中译本)。陈启修致力于构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先后出版了《经济现象的体系》、《经济学原理十讲(上册)》、《经济学讲话》等专著。抗战期间,他积极关注战时经济问题,主编和合著了《经济恐慌下的日本》、《抗战建国纲领浅说》、《战时财政新论》等。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教授评级,被评为一级教授,与陈岱孙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名经济学一级教授。1959年4月,他以特邀人士身份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何思敬是中国哲学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和教育家。1927年2月回国后受广东革命政府之聘到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多次在讲台上揭露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罪行。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开设《经济学》、《方法论》和《战争哲学》等课程,讲授《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1935年3月,何思敬联合近百名教授发布《反对中日亲善通电》,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合唱的“中日亲善”论,并以《塞皇帝与蒋皇帝》为题,撰文指斥蒋介石媚敌投降路线。在抗日战争期间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综合技术教育》、《国民经济批判大纲》和黑格尔的《法律学批判》与《大逻辑》等著作,受毛泽东的委托编译了克劳塞维茨的《论战争》。1943年8月,他在《解放日报》发表《驳蒋介石法律观》驳斥蒋著《中国之命运》一书。1948年春,何思敬协助周恩来草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为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作准备。1949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济学系随学校先后迁往云南澄江、广东韶关继续办学。1940年起,王亚南先生、梅龚彬先生先后担任中山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王亚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首倡“中国经济学”概念,极力倡导“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研究经济”。他认为经济科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应该面对中国的实际,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建立“中国经济学”。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中国经济学原论》,被誉为中国的《资本论》。梅龚彬先生是中国共产党隐秘战线杰出人物,1928年起受周恩来之命成为隐蔽战线的红色特工,团结广大思想进步的教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刻苦用功学习。

 

 

国立中山大学关于聘王亚南兼任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的文

国立中山大学关于梅龚彬续任经济系主任一职的文


梁方仲 (1908年-1970年)

梁方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史专家,毕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特别是明代财政史研究,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1949年3月,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后担任中山大学副校长)邀请就任岭南大学经济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叶公超、朱家骅等极力劝说梁方仲前往台湾,但梁方仲不为所动。

       1949-1950年,梁方仲参与创办岭南大学经济研究所,复办《岭大经济》期刊,他在岭南大学招收了两届研究生,亲自为经济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经济史和西洋经济史课程。

       1950年以后,梁方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分析历史,深入史学问题研究。在新的治学方法指导下,梁方仲于1952年后先后发表了《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明代粮长制度》等论文和专著。

       1952年,梁方仲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二级教授,兼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1972年,中山大学复办经济学系,恢复本科招生,设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会计学专业。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山大学经济学系稳步发展不断壮大,在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岭南学院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9年6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等任命文件

1983年3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等任命文件

1984年5月经济学系副主任任命文件

1984年6月15日 经济系党总支任命文件

1984年7月7日 张志铮被任命为经济系主任

1984年11月1日 中大经济系学术小组成立

1972年 中大经济系参观学习汇报

1986年 中大经济系办学工作汇报

1986年 中大经济系办学工作汇报


1987年12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1989年11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正式成立,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先生任首任院长,邹至庄教授任名誉院长,桂治镛教授任分党委书记。岭南学院由经济学系、计算机科学系两个系组成。

1988年3月37日,国家教委郝克明副秘书长代表国家教委传达同意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决定

1989年11月26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立揭牌

1989年学院开学典礼上王屏山院长讲话

著名经济学家邹至庄任名誉院长


  经过34年的发展,岭南学院现已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学院。学院现有本科生940人,硕士研究生1191人(含非全),博士研究生83人,教学科研人员80人,聚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致力于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学院扎根中国大地,以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蓝本,致力于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不断推进经济学理论创新。学院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创新为中心,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观经济学、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经济治理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现代金融体系研究、数字经济与数据科学的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等方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国乃至全球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全球视野的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围绕“强基础、国际化”这一理念,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多样化培养路径和自主学习空间。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1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经济学、金融学两个专业均获评A类。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均获评A类。学院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全球50多所高校建立有长期交流与合作。岭南学院的校友活跃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