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说 | 曾燕:“保险+科技”深化融合发展

发布人:陈菊红

       2025年3月28日,我院曾燕教授在《经济日报》上发表题为《“保险+科技”深化融合发展》的文章。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发表页面

       曾燕教授指出,当前科技保险呈现三大显著趋势:产品创新加速、数字化程度加深、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在产品创新方面,网络安全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研发中断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等新型险种不断涌现,精准匹配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需求。例如,中国人保近期推出的专利密集型产品责任保险,覆盖侵权纠纷及第三方产品责任风险,首批承保企业涉及医用材料、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领域;平安产险则开发超70款科技类保险产品,涵盖研发费用损失、成果转化失败等场景,累计为6.9万家科技企业提供超9万亿元风险保障。  

       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保险公司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科技企业风险特征的精准评估与个性化定价,提升产品竞争力。曾燕强调,AI技术不仅优化了核保理赔效率(如平安寿险秒级核保率达93%),还赋能风险减量服务,例如鼎和保险通过智能平台实现灾害预警与精准排查,显著提升防灾救灾效能。  

       政策支持层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共保体机制等举措,加速科技保险生态建设。例如,上海“科技履约贷”B款通过政银保风险分担机制,弱化企业财务指标要求,强化科创能力评估,助力科技企业获得长期融资。

       针对科创企业融资痛点,曾燕指出,保险业正通过“投早、投小、投长期”模式壮大耐心资本。中国人寿近期发起的50亿元“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硬科技孵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亦扩容至8家机构,年内批复规模达1620亿元,重点布局新质生产力领域。此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通过保单增信,2024年助力上海18家科技企业获7350万元贷款,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题。

       曾燕特别强调,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正深度变革保险业。AI技术不仅驱动风险评估革新——通过精准预测实现个性化产品设计,还推动理赔服务智能化升级。例如,平安AI座席年服务量超18亿次,车险闪赔定损效率提升4000倍;智能诊疗系统导诊准确率超99%,凸显技术对服务质效的颠覆性影响。  

       曾燕总结,保险业需持续深化“保险+服务+科技+数据”模式,在护航科技创新的同时,借助技术迭代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技术突破,科技保险有望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助力中国迈向科技强国。 

 

曾燕(教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年应用经济学)、广东省高校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国自然卓越项目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经济、数字(普惠)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部级)、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级)、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部级)、中国人保部社会保障论坛征文三等奖(部级)等;10余份政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和省委办公厅采用供有关领导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