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耶鲁全球领导力项目学生分享
岭南-耶鲁全球领导力项目历年主题
- 2013 / Business Ethics
- 2014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2015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opulation Growth
- 2016 / Technolog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2017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 2018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 2019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 2020 / Social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Equity
学生感言
01

梅潇月 2016级本科毕业生
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风险与金融硕士
复盘大学四年,总觉得很幸运,自己资质平平,却有幸和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结识。他们中有从大一开始就坚定自己要保研北大,一路笃行,并且最终实现的。相比这类大佬,我的大学四年似乎太过随性了一些:因为被沟通课许罗丹教授深深吸引,参加了江河知道 2017;因为和来自耶鲁的高级英写老师 Kevin 很聊得来,于是报名参加了耶鲁2018;因为交换想去英国,雅思小分不够华威,于是去了伯明翰。现在回首,无论是当时以为的“错过”还是“不容错过”,都带来了现在看来最好的安排。才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些计划外的情况,甚至是与计划相悖、看似极度遗憾的情况,或许能带来对自身成长更深远的影响,重要的是不要因为短暂的“遗憾”而放弃每次抉择带来的境遇背后潜藏的自我发现的机会。
作为一位岭南学子,我最为感激的是,自己深深受益于学院对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的鼓励。从一个个课程 pre 到各类比赛,再到全级社会调研,每一次和来自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合作,都能体验到强烈的思维的碰撞。这种开放式交流习惯的养成,让我无论是在后来耶鲁、交换中和异国背景的 peers 结识,还是在实习中和不同产业背景的前辈沟通学习的过程里,都更有底气、更懂方法。
对过去四年在岭院所受的知遇之恩、所遇见人和事有太多无法言说的感情,真正提笔却只有散碎言语。只希望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人经历能与各位师弟师妹们有所共鸣,也愿各位都能在自己独一无二的本科路径中实现自我超拔。
02

肖洁榆 2016级本科毕业生
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
参加耶鲁项目已经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周,却为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许多画面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正是在那一周里,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企业”这一个在欧美国家较为盛行,而国内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概念,“doing charity through doing business”的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企业可以通过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这样的收获对我看待商业社会、看待商科价值的角度又有了新的变化,也是后续推动我继续参加公益咨询这一社会服务的主要动力之一——那种用自己所学的商科知识为社会事业献一份力的喜悦,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也是在那一周里,我第一次与来自耶鲁的同龄人合作,在为了最终汇报共同努力的同时,也借由与他们的接触进一步开拓了眼界。两位来自耶鲁的同学一位本科修读哲学,另一位则修读物理,似乎都是传统思维里“与商科毫不相关”的学科——然而,在耶鲁同学的思维里,每位学生的视野都不应受限于自己的专业,他们立志要在大学期间做一个“更有弹性”的人,广泛尝试,充分激发自己在多个领域的可能性。在那一周后,我反反复复地扪心自问,是否总是呆在了管理学乃至商科的comfort zone里?这样的诘问陪伴了我接下来的大学两年,也推动我做了更多在曾经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也因此有了更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非常庆幸自己能在2018年那个春天里与耶鲁相遇,这是我大学期间浓墨重彩的一段经历,也是我毕业后仍时常想起的美好回忆。衷心祝愿耶鲁项目越办越好,带着更多的岭院学子眺望到更为广大的世界。
03

李大猷 2016级本科毕业生
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金融数学专业
那一学年的寒假,我有幸参加了LUCY2018项目。虽然整个行程只有短短十天,但这次远行不仅给我了一次熟悉大伙的机会,还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的研究生升学之路奠定了方向。
LUCY2018的活动很丰富,这里就不再赘述。我想补充的是,在来回的飞机上,有时飞机颠簸导致睡不着,看电影又容易腻,灯光太暗也不适合看书,所以消磨时间的好方法之一就是聊天。到了纽约,我还与几位同学一起美食探店。诸如此类的看似日常的行为真的让我渐渐融入到这个集体中。直到毕业我与这几位同学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学业上、科研上或是其他方面。我真的非常感谢岭南学院有这样一个项目。
这三年的学习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我学到了很多,觉得自己内心有很大变化。在这里,我遇到了与我相似或不同的人,老师或同学。他们是我的榜样,让我不停追赶,没空自卑;他们是我的镜子,让我时刻反思,做出改变。
04

杨恩琦 2016级本科毕业生
赴伦敦政治经济大学攻读健康经济学专业
2018年耶鲁岭南项目的主题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我清楚地记得开题选择美国公益机构开展研究时,对于NGO这一概念团队有较大争议,向耶鲁的教授请教之后也还是云里雾里。但实际上,不同国家对其界定存在一定差别,它可以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志愿组织、社团……这些定义无足轻重,因为我们在做的事情本身就是意义。说到底,撇开现实的资金周转等问题,单从情怀层面讲,公益志愿颇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之崇高感,以及不染钱权色彩的归属感。在累积了400+公益时志愿工作之后,我也逐渐认识到,公益于我而言更多是作为一个能量加油站。
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除了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受助对象”本身也持续“反哺”志愿者以能量。大学四年里我参与过多个公益活动,许多正能量的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在我生活工作失意之际,拜访麻风病康复老人畅聊人生,得到亲情、友情、爱情、学业、工作多方面醍醐灌顶的开导;在采访并整理老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撰写故事推送时,多次被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坚韧的生命力深深打动;和残疾人培训中心的小伙伴一起晨跑时,能够被他们阳光乐观的性格、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深刻的人性见解所感染……
而今,我的康乐园大学生活抵达终点站,下一站将前往伦敦金融城,在健康经济学领域继续深造,探索关乎人类健康福祉的重要议题。
05

虞锦源 2016级本科毕业生
攻读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商务分析双硕士学位项目
还记得17年底知道入选这个项目时的兴奋,从广州踏上飞往纽约的航班,去到那个我一直憧憬的城市和那个一直存在于人们口头禅里的学校。第一次到纽约,一切都充满的新鲜感。登上洛克菲勒中心,惊叹于曼哈顿无边的内透里映射的繁华,但在一个个老旧的街角、破败的地铁站里,又看到繁华背后底层人民的落魄。
非常感谢这次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让我能够体验作为一名耶鲁大学的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这所世界名校的深厚底蕴和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让我有机会和优秀的耶鲁大学的同龄学生一起思维碰撞,感受不同文化下思维的差异和互补,从不同社会语境入手讨论当前非常热门的社会公益企业的战略规划问题,体会从0到1的创造的过程。
如今,最终展示的pre的内容我已无法全部记起,但是在准备时的点点滴滴,在讨论时迸发真知灼见的瞬间都牢牢的留在脑海里,连同在纽约、纽黑文一直到深圳、广州的那些记忆一起化为四年本科阶段难以忘却的回忆片段。
我一直很喜欢LIFE杂志的座右铭:“开拓视野,冲破艰险,跨越藩篱,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这也是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感谢耶鲁项目让我能看一看世界,去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去感悟不同的人生追求。希望耶鲁项目能够一直办下去。
06

王承南 2016级本科毕业生
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金融硕士
细细想来,这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和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吧。大二和大三,我分别参加了耶鲁项目和学院的交换项目,去耶鲁大学和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进行了短暂而充实的交流。
耶鲁之行,是我第一次去美国,有几点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是耶鲁的老师真的知识渊博。我们参加了许多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类的课程,老师授课案例信手拈来,逻辑非常清晰,唯一的障碍就是他们讲得飞快且带点口音的英语了。其次是耶鲁的学生很有想法,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ABC,一个学医的满世界支教支援,另一个学物理的非常想创业,一直在聊要开一家什么公司。最后的收获就是在纽约玩的时候,岭院美东校友会还组织了一个小饭局,遇到了很多在华尔街投行基金工作的大神校友,深入地了解到了行业里面的现状,坚定了自己不做quant的决心(我太菜了)。在这儿就许个小愿望吧,希望能有一天去耶鲁读个MBA。
蒙特利尔之行,是我第一次去加拿大,我们同行的中国学生,最后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蒙城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暂时远离了国内的高压力氛围,感觉还是非常养老的。蒙特利尔是法语区,老师都会用一种夹杂着法语的英语来上课,一开始觉得听不懂,后来觉得还挺优美的。期间经常去旅游,把加拿大东岸和美国的东西岸都玩了个遍,看到了壮丽的景色的同时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总而言之,我非常欣赏岭院的国际化教育,也很感谢学院能给我这些机会出去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