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二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岭南学院初赛收官
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学创新和优质教学,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学校相关竞赛工作通知精神,学院进行广泛动员,积极推进教师教学竞赛,认真落实参赛选手的遴选推荐和备赛组织工作。
教育探索 智慧逐竞
2024年4月12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岭南学院初赛于岭南堂一楼林植宣会议室举行。初赛特邀校级兼院级教学督导许罗丹教授、院级教学督导何兴强教授和杨扬副教授担任评委,经济系主任李兵副教授主持本次初赛,经过对比赛流程与规则的简要介绍后,比赛正式开始。
本次院内初赛由“教学方案设计”与“课堂现场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现场教学采用“无生上课”形式,参赛老师按比赛次序依次上台,进行时长20分钟的课堂现场教学展示,随后进入由评委提问和点评的互动环节,时长约10分钟。
来自学院各教研室的7位参赛教师各显风采,展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授课技巧及良好的精神风貌。经过评委专家组评议,文科组来自财政与货币金融教研室的张一林副教授,全英课组来自微观经济与数字经济教研室的陈斯维副教授顺利通过初赛,将代表学院参加第十二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复赛。
杭静副教授介绍了索洛(斯旺)模型,并从什么是好的经济学模型、如何理解模型的种种假设、模型和数据的关系等角度介绍了索洛(斯旺)模型被称为一个好的经济学模型的原因及其基本框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该模型的理解。
康俊卿副教授从当下的数字金融例子出发,介绍了自动做市商(AMM)的运行原理,其中包含提供流动性、交易和套利及其带来的非永久性损失,之后辩证分析了流动性在自动做市商运行中带来的影响。
张一林副教授介绍了金融危机的定义、特征及发生原因,并通过2008美国次贷危机及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等贴近现实的例子加深了同学们对金融危机的理解,之后提出银行如何防范并进一步规避挤兑成本,政府如何在防范金融危机中发挥作用。课程的最后老师布置课后习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
程春丽副教授首先回顾了上节课关于利率风险和无期权债券的价格与需求和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之后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基点的价值和久期。
陈斯维副教授以美国的择校情况为背景,从学区、家长、学生和学校的不同角度,并将公众关注的公平、效率和激励相容三个重要的经济原则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学校的可测试性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实现公平、有效配置且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择校机制。
焦倩副教授从博弈论的定义出发,并通过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中的例子深化同学们对博弈的理解,接着介绍了博弈的元素并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引出对收益矩阵的讲解,最后,提出了政策制定者应具有博弈意识的观点。
徐欣毅副教授首先利用囚徒困境的例子回顾了纯策略纳什均衡,接着利用收益矩阵通过假定混合策略概率并寻找均衡条件的方法讲解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求解,在完成基础讲解后还提供了其他例题方便学生进行实践,并总结归纳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定义。
薪火相传 共勉共进
课程现场教学展示结束后,评委专家既对参赛老师的精彩表现与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倾听感受,从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大纲与内容、教学课件、语言、教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点评。同时,专家们也对后续的教学竞赛复赛备赛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每位参赛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赛老师们悉心听取了评委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并就提出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沟通,各位老师均在此次竞赛中受益匪浅。
竞赛赋能 弦歌不辍
岭南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学校“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学习力、思想力与行动力兼备的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社会英才。学院以本次教学竞赛为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推动学院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自2012年启动本科教育改革以来,岭南学院一直致力于推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将教师的教学任务,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工作、合作、生存,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今后,学院也将继续努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高素质青年教师的培育工作,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投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去,持续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