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01 | 郭凯明、杭静:投资如何影响收入差距?
我院郭凯明副教授、杭静助理教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资本深化、结构转型与技能溢价》的学术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造成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技能溢价、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在持续扩大,而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快速转型。如果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别,那么产业相对规模的变动就必然会影响到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进而导致技能溢价变动。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在产业部门间产品替代弹性较低时,随着资本深化或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更快提高,生产要素将向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转移;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技能密集型,那么技能溢价将上升,反之亦然。劳动力数量增长后,如果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技能密集型,那么即使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数量之比提高,技能溢价也可能会上升。技能溢价上升现象通常被解释为技能偏向型技术或资本技能互补等生产特征,这些特征使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随着资本深化或技术进步而提高。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假设资本和技能的互补性或技术进步的方向性,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转型过程本身也会改变技能溢价,因此为技能溢价提供了新的经济理论解释。
本文研究对于中国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两点政策参考意义。
首先,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效率和平等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无论是服务业比重的上升,还是制造业或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升级,只要结构转型过程扩大了高技能密集型产业的相对规模,那么就会形成推动技能溢价上升的一股经济力量。因此,中国持续快速的产业优化升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也会降低收入平等程度,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分配矛盾将长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特征,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同时实现效率和平等的双重目标。
其次,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针对性地改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政策需要同时到位、与之配合。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能够同时降低技能溢价和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可以降低劳动力教育成本、放松劳动力教育融资约束,能够有效激励不同技能劳动力持续投资人力资本,从而不断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供给,这将有利于降低技能溢价、改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政府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提高劳动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能够有助于劳动力与不同产业更好地匹配,从而改进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配置效率,这将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