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系

经济学系

【历史沿革】

1924年,中山大学创建伊始就设立了经济学系,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中,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吸收了岭南大学的经济学师资力量,组建了经济学教研室,1972年中山大学复办经济学系,1988年经济学成为新成立的岭南学院的核心学科之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的学术源头,塑造了经济学系严谨务实、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涌现了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经济学奠基人,并为中国经济学“出理论、出思想、出学派”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多名本科校友在海外高水平大学任教,麻省理工学院陈晖、斯坦福大学洪瀚、普渡大学项翀均是长聘正教授,已经成为经济学界一些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一批国内高校任职的校友也成长为立志扎根中国大地,勇攀学术高峰的著名经济学者。

 

【社会评价】

经济学系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获得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一致广泛认可。经济学专业在2005年获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获得了优秀表现。继中山大学经济学2020年入选ESI全球前1%以来,中山大学经济学科的国际排名稳步上升,在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9。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商学与经济”全球排名111、在中国大陆高校名列第7。2021年QS“经济与计量经济学”全球排名151-200,中国大陆并列第9。2021年US news“经济与商学”全球排名为162,中国大陆第10。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第二届中国学科评级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均获评A。

 

【师资力量】

中山大学经济学系现有教师4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8人,讲师/助理教授2人,师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14人。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学习或访问研究经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伦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明尼苏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等。经济学系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中国经济、数字经济、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经济学系教师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还有一项省部级其他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conometric Theory》、《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同时,经济学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企业提供政策建议或咨询、培训等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位教师的研究报告多次入选《成果要报》,多篇政策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和广东省领导的批示。

 

【展望未来】

中山大学经济学系秉承岭南学院新时期的“1+N”发展规划,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经济理论创新为中心,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放型经济理论、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与数据科学等方向,以科研引导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创新,放眼全球、立足大湾区,发挥自身特色,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将再创辉煌,为经济学理论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