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管系列讲座第二讲:金融科技的发展与未来
3月12日晚,本学期金融高管系列讲座第二讲在黄传经堂举行。我院校友、慧誉金融集团联合创始人林斌彦先生为同学们做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与未来”主题演讲,细数金融科技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影响,分析金融科技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金融系冷铁成助理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并向同学们介绍了林斌彦先生的职业经历。

林斌彦先生首先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内涵。金融科技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数据和技术等核心驱动力的影响下,金融业的生态格局逐渐发生改变。金融行业越来越多的内容通过代码和网络得以实现,人工的参与已经大幅度减少。林先生举例说,随着智能手机APP使用的普及,目前人们的日常行为都已被科技企业“打上了标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方面,林先生举了微信红包的例子,每年春晚一秒要进行千万级的数据处理,其相关的数据处理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保障信息安全技术是移动支付加速发展的前提,潜在的用户数据泄密等问题不可忽视。金融科技实现了支付及清算实时性协议,跨行转账和异地取现在十几年前还需要不小的成本,而目前的效率和便捷性已大幅提高。移动支付显著地支撑了便民服务,高效运转的金融体系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科技在网络信贷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储存跟踪,分析用户行为,能针对消费者定制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数据库以十万级的数据量构建数百个维度进行跟踪,不断的更新迭代使得模型更加精准。构建风控模型实现自动审核,节省时间优化用户体验,更保证了风险可控。通过信用评估和反欺诈检测引擎等,能够建立用户画像,判断用户个体对应的利率,提高资产安全性。
在智能交易和理财领域,金融科技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解读模型和系统,协助投资判断;实现跟踪市场动态,调整投资配置,理性投资建议等;并且具有理财成本低,服务人群广等优势。林先生以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优势为例,和大家分享了目前金融科技如何根据个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来确定信用卡额度,如何对公司客户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建模,精确的模型能够降低违约率。另外,区块链科技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具有去中心化、及时、透明高效等特点。支付结算及时且便捷;更加透明,确保交易真实性和记录完整性,减少欺诈。分布式账户和共享网络系统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可控性。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从监管的角度上看,监管理念和环境发生了变化,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存在差异。回避监管是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近日我国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小组就是因为传统的监管愈发不适用。林先生举了老百姓在网上授权购买理财的例子,告诫同学们不要轻视授权协议的内容,解释了通过互联网完成监管层面套利的现象。监管层仍在论证具体的管理办法。监管不充分、标准不统一还会导致不平等竞争问题,垄断寡头具有数据层面的优越性,其风控模型日渐精准,运营成本逐渐降低。另外,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不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若出现风险而没有能力抵御,可能引发风险外溢性和金融稳定的问题。实行混业经营也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近日中央层面也清楚地指明了风险管控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数据挖掘的效率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挑战之一,积累的客户数据有利于改进信用评估的效率,而过度采集客户数据可能侵犯客户隐私。用户数量日益增加,大量用户的数据一旦被盗将产生严重后果。另外,目前部分平台的经验不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客户的判断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导致其处境恶化,放大了金融体系的周期性。

林先生勉励同学们,金融科技的未来将由大家来实现。希望同学们掌握量化分析、金融产品定价、以及风险防范等金融业务知识。同时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和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林先生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职场里培养自己不易被取代的能力,在未来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林斌彦先生结合大量实际案例,以新颖的视角作了精彩的回答,现场掌声雷动。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包括: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的影响,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手机软件平台采集用户核心数据是否合理,个人如何防止信息泄漏,由此带来被诈骗的损失该由谁承担?以及职业生涯中进入新的行业等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本学期第二次金融高管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