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我院徐现祥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绩效评估获“优”

发布人:陈菊红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发布结题项目绩效评估通知,我院徐现祥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机制及绩效研究》(批准号:71673310)结题绩效评估获“优”。

        本项目旨在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机制及绩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前瞻性地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可信地引领实际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源于宏观经济管理实践的重大科学问题,本项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

        在理论上,提出增长目标体系论。当锚定其他官员制定目标时,各级、各地官员的增长目标则构成一个增长目标体系,进而本项目完整地提出了地方政府实施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三元框架:时间维度自我纵向调整、空间维度横向互动以及层级维度上下联动。基于1991-2016年间经济增长目标数据,本文发现增长目标体系具有三个特征:1)国家增长目标调整1个百分点,省级增长目标随之平均调整1.35个百分点;2)中央对任何单个省级增长目标的调整没有显著反应;3)空间相近或发展水平相似省份在增长目标上的互动更为显著。

        在实证上,识别目标引领增长的程度及条件。在方法上,本文贡献了一个识别目标引领增长程度的简洁方法。在实证上,基于2001-2013年的中国地级市样本,本文发现,在经济上行时期,目标对实际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在经济下行时期,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引领程度约为1/3;在2001-2013年间,目标引领经济增长的程度大致不变,保持在1/3左右。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揭示了目标引领经济增长的程度及其条件。

        在政策上,讨论增长目标的选择。本项目考察了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与发展质量目标的权衡。本文证明当政府的政策工具是要素投入时,经济增长目标与经济发展质量负相关,经济增长目标侵蚀经济发展质量;当政策工具是技术进步时,二者正相关,可以同时提高。本文采用2000-2012年的省区增长速度目标数据发现,经济增长目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将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些发现支持当政策工具是要素投入时增长目标“侵蚀”发展质量的理论预测,亦揭示了中央政府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将政策工具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徐现祥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经济学报》副主编、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制度与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在地方官员行为、经济增长目标、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主讲的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获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