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聚焦新发展理念,中山大学 “岭南杯”中国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大赛举办

发布人:陈菊红

       3月18日下午,中山大学首届“岭南杯”中国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大赛决赛在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大赛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让青年学生结合理论与现实案例,采取“今昔对比”“代际对照”等方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本次案例分析大赛由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办,面向中山大学全校大学生举办。自2022年9月开展以来,大赛共吸引110支队伍、六百余名学生参与,历经初赛、决赛的筛选,最终8支队伍进入决赛,28个案例作为优秀案例被选入案例库。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暨南大学原校长、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胡军教授,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教授,广东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教授,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经济学会会长罗必良教授,共青团广东省委学校部饶玲部长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赛。

       进入决赛的8支队伍围绕“新发展理念”,聚焦过去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案例展示及现场答辩。参赛队伍依托幻灯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对决。参赛作品内容覆盖制造业发展、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共同富裕等多个领域,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核,从丰富多样的真实案例中提炼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学理逻辑、实践路径及强劲活力。在各组展示完毕后的答辩环节,评委嘉宾针对研究的选题、方法、思路等进行针对性提问。评委嘉宾充分肯定各组选题展现的宏达视野和现实关怀,同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更加聚焦核心问题,更加突出研究重点,更加明确逻辑结构,更好把握共性特性。

       在总结点评环节,陈平教授肯定了参赛选手选题与国家发展现实的高度契合以及案例研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把握国情、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作用。他建议,大赛评价体系要更加重视对选题、内容、理论相结合的评估,丰富实地调研,突出中国优势,充分展现学生思考,提炼实践经验。

       胡军教授充分赞赏了参赛成员在比赛现场中表现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风貌和案例研究成果的规范性、专业性。他强调,案例研究联系抽象理论与复杂实际,要聚焦好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讲好故事,提高案例成果展现对观众的知识增量。

       经过激烈角逐,佛山岭南海队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岭南杯”总决赛一等奖,绿色动力队、外运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至此,首届“岭南杯”中国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出席了颁奖典礼,并为获得冠军的队伍颁奖。他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育人,经济学既是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实践学科,需要站稳中国立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经济学科培养的人才既需要解决宏观微观经济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深入关注,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实践精神。本次大赛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主旨,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题,讲好中国经济故事,辨析中国经济发展,是增强经济学科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的有益尝试。

       中山大学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努力完善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希望广大学子能以“岭南杯”大赛为契机,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探索中国经济理论,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冠军队伍佛山岭南海队队员赛后表示,相比于课堂学习,本次比赛的研究流程更加完整,队员们在备赛过程中增强了对时代大政方针的理解,对经济领域构建中国话语的认识,收获丰富。

       本次大赛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锻炼学术专业能力,而且在积极推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为粤港湾大湾区经济学科发展先锋的同时,更好地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据悉,第二届“岭南杯”中国经济发展案例分析大赛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为广东省高校学子搭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广阔舞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