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
为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先后公布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全国70多所高校的288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围,涵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类别。2021年11月,中山大学经济学“拔尖班”入选第三批名单,成为广东高校首个经济学类别培养基地。
中山大学经济学“拔尖班”依托岭南学院开展人才培养。作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院,岭南学院历史悠久,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山大学,次年即成立经济学系。岭南学院本科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线长期位居华南地区前列,本科录取分数线也长期居中大前列。

2021级“拔尖班”师生首次座谈会
早在20多年前,岭南学院就开始注重培养经济学创新人才,先后推出了双学位班、实验班、逸仙班,形成了不少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做法。入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后,学院投入更多精力,集中更多资源,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保障。
2022年1月,岭南学院面向2020级学生启动第一届“拔尖班”学生遴选工作,共录取10名学生。2022年秋季,20名2021级学生通过选拔,为“拔尖班”输送新鲜血液。目前,“拔尖班”已选拔两批共30名学生。
开设数学类专业课和博士生选修课
岭南学院为每位“拔尖班”学生配备学术导师,指引学生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并要求在大三完成1篇工作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拔尖班”注重加强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经济学理论学习的高阶化,以及科研能力和研究方法训练。学院设置了微分方程、实变函数、随机过程、动态规划4门数学类专业核心课,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3门博士生“三高课程”作为本博贯通选修课,并开设经济增长与转型、货币金融前沿专题等7门博士生“前沿专题课”作为选修课。
为拓展学生视野,岭南学院还创办“院长读书会”,定制“院长书单”,由“拔尖班”班长组织学生阅读书单里的经典文献,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打造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
“拔尖班”还依托岭南学院丰富的校友资源、多样化的海外交流学习项目,推进国际化培养。学院支持优秀学生赴经济学领域海外顶尖院校交换学习,并联系海外名校中的校友教授,担任海外学术导师。
2022年9月,岭南学院组织“拔尖班”学生前往韶关,寻访中大坪石办学旧址,参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这是‘拔尖班’首次外出研学,要带着同学们向王亚南教授那样的前辈学习,不仅本领过硬,更要思想过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更加了解中国,引导他们以后投身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当中。今后将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拔尖班”前往韶关开展研学活动
学院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数理和编程基础以及中英文表达能力,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未来成为勇攀经济学学科高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引领文明进步的拔尖人才。
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每年,岭南学院会对“拔尖班”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通过或者自行放弃的学生,将退出“拔尖班”。学院建立了‘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培养质量,真正选拔出对经济学感兴趣,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未来能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拔尖人才。
“拔尖班”举行读书研讨会
入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后,学院明确了要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一流经济学家的目标。接下来,基地将在课程体系、科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创新,完善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和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机制,发挥中山大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关注现实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的经济学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