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12月6日至8日,2019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埃默里大学和悉尼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同交流和研讨宏观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MBA楼402举行,岭南学院副院长才国伟教授主持仪式,岭南学院院长陆军教授、中国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曦教授和《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编郑红亮教授分别致辞。本次研讨会恰逢岭南学院成立30周年,陆军院长向与会来宾表达了欢迎之情,并介绍了岭南学院的历史和传承。王曦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举办宏观经济学研讨会的初心以及未来的展望。郑红亮教授为参会者分享了《经济研究》论文写作的标准和投稿体会,为青年科研工作者论文写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岭南学院院长陆军教授致辞
岭南学院副院长才国伟教授主持开幕式
《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教授致辞
本次研讨会包括主题演讲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金融和经济增长等五个专题的分组报告。
主题演讲共分为四部分,7日上午开幕式之后进行了两个主题报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研究》副主编张平教授进行了题目为“中国宏观经验事实与理论探索”的报告。他为大家详细展示了中国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事实,其间穿插对理论框架的探讨,并从中抛引出诸多问题,触发参会者思考。
《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编张平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王曦教授做了题为“宏观经济学中制度理论化的若干探索”的报告,他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思考,阐述了在宏观经济学中中国制度理论化的若干探索,指出当前制度理论化研究的难点,勾勒出未来制度理论化的重要问题和后续展望。
岭南学院王曦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7日下午进行了第三个主题报告。美国Emory大学的陈凯迹教授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大会上做了报告,基于我国银行的信贷数据,通过将基础设施建设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财政政策区分开,研究发现在08年金融危机后,和其他行业不同,在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其信贷分配并不取决于公司所有制情况。
美国Emory大学陈凯迹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8日上午举行了第四个主题报告。悉尼大学James Morley 教授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通胀率的波动性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预期通胀率和国外产出缺口在导致当期通胀率变化具有更大的权重,该研究认为,我们在开放经济中应该更加关注预期通胀和国际贸易的情况。
悉尼大学James Morley 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本次研讨会的分论坛总共为五个:“货币政策”分会场主要讨论了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不确定性、商业银行资产避、政府担保和央行沟通等问题。这些议题不仅反应了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有很强的政策参考价值。“宏观金融”分会场就银行风险、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家庭投资和经济不确定性等主题进行讨论。参会论文选题新颖,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财政政策”分会场就劳动所得税扭曲、财政政策与金融稳定、减税新政等进行了充分和热烈的讨论。“经济增长”分会场就扭曲性税收补偿政策,劳动供给弹性和技术进步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房地产与债务风险”选题主要围绕地方债务风险、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投机等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多样方法分析了。
12月7日晚上举办了《经济研究》杂志嘉宾与参会学者的座谈会。《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教授和张平教授出席了座谈会,郑红亮教授提到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讲,年轻一代研究者的技术性分析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来稿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选题不是特别有意义。《经济研究》对重大问题的选题比较重视,尤其跟中央政策有关的问题,将理论与之结合,这样使得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张平教授指出《经济研究》一直坚持经济理论需要同时有抽象认知和经验认知,抽象认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背后的逻辑基础,但是也不能离开经验认知,最好两者结合好。在互动环节,两位老师也积极解答了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经济研究》杂志嘉宾与参会学者的座谈会
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旨在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年轻学者们营造一个高水平的、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本次会议讨论了国内外最新的宏观经济学研究议题,拓宽学者们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和展示研究成果的途径。在会议期间,学院提供的优质服务得到参会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