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管系列讲座第三讲:科创板发行及上市规则解读
3月19日晚,中信证券投资银行委员会广东分部联席负责人吴仁军先生应邀做客我院金融高管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做了题为“科创板发行及上市规则解读”的讲座。
金融系冷铁成助理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向同学们介绍了吴仁军先生的职业经历,并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吴仁军先生从业界的角度出发,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同学们解读了科创板的设立背景、上市规则及制度设计创新点、发行与承销等方面内容,并分析了科创板对中国股票发行制度、企业、投资者等的影响。
首先,吴仁军先生为同学们介绍了科创板的设立背景,以便同学们了解其制度设计的逻辑。科创板是中国试点注册制的试金石,要求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把定价权还给市场。中国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先后经历了从行政主导的审批制,和市场化方向的核准制两个阶段。此次政府自上而下以增量促储量方式改革,设立科创板,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待时机成熟后推广到其他上市板块。
在吴仁军先生看来,注册制推出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监管和市场的边界,归还市场资源配置的定价权。随着上市标准的多样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上市公司样本量,从而纠正过多资金追逐少量投资标的导致的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降低上市公司纯粹的壳价值,减少市场炒壳交易。
其次,吴仁军先生分析了科创板设立的战略意义。科创板的战略意义在于开启资本转型的时代,把培育技术资本市场作为建造中国创新驱动动力引擎的一项战略工程。从A股和美股市场对比来看,A股市场中金融、工业、能源是市场市值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均为传统行业。而美股市场中科技、金融、医药是市场市值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科创板的推出,有利于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向高科技、重创新的方向转型。
吴仁军先生认为,中国原有发行制度要求企业盈利才可上市,不利于培育技术资本和科创动力。科创板设立五套差异化上市指标,其中,允许尚未盈利和存在未弥补亏损的企业上市,体现了包容性及培育技术资本和科创动力的制度设计原意。但这不代表所有亏损企业都可以上科创板。在目前科创板制度下,拟上市公司需要严格按照交易所审核标准披露信息,完成交易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并最终取得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方可成功发行及上市。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此外,吴仁军先生还提到科创板发行与承销的问题。科创板的推出,有助于培育国内研究团队的定价能力。同时,科创板强制要求券商采用战略配售方式跟投,且限售期有可能24个月以上。此设计允许市场充分博弈,有利于股票发行价格向价值回归。
而谈及对投资者的影响,吴先生提出,科创板致力于引导市场投资者从散户为主向机构为主转变,鼓励小的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间接投资科创板上市公司。个人投资者的门槛设置为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且要投资满24个月。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 截至2018年底,个人投资者占比超过了99.77%, 而其中持股市值不足50万元的账户超过投资者总数的85%。科创板的上述设计,希望引导投资者结构转变。
接着,吴仁军先生为同学们解读了科创板制度设计的十大创新点。
最后,吴先生建议个人投资者应顺应潮流,通过机构投资科创板上市公司;对创投机构来说,应抓住机遇,开启价值投资时代;对科创企业,应加强研发,构筑技术的 “护城河”;对投资银行而言,应转变思维,向综合型投行进军。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吴仁军先生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从业界的角度作出了精彩回答,现场反应热烈。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包括:科创板推出对新三板有何影响?对小投资者而言是否会出现泡沫?科创板在五十万的投资门槛下能否依旧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国内投行团队为什么没有定价能力等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本学期第三次金融高管系列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