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管系列讲座第一讲: 花旗在中国的发展及人才经验分享
3月5日晚,花旗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宋君先生、花旗银行华南华西区人力资源高级副总监胡敏玲女士应邀做客我院金融高管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做了题为“花旗在中国的发展及人才经验分享”的讲座。
金融系冷铁成助理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系主任杨子晖教授首先对宋君先生和胡敏玲女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家介绍了两位嘉宾的职业经历,并鼓励同学们把握好与嘉宾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宋君行长结合自身20余年的外资银行工作经历,以花旗银行为例,从外资银行的规模和发展历程、优势业务、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为同学们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在外资银行的规模和发展历程方面,花旗银行作为“The World’s Most Global Bank”,拥有最大的环球网络和全球最大的跨国流转资金。外资银行将中国视作全球市场的重要一部分,而在母国开展业务的中资银行更具有先天优势。虽然外资银行近年来在中国的业绩持续增长,但中资银行的增速更快,目前外资银行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尚不足2%。宋行长以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银行向发展可以分为参股当地银行和本地化两种形式。2006年底,我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在中国内地注册法人的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在此之前,花旗也曾收购广东发展银行的股份,并曾与浦发银行合作推出双币信用卡,以拓展中国市场。花旗在中国本地注册为法人后,继续拓展国内分行和网点数。
外资银行的优势业务主要体现在跨境方面,其庞大的环球业务网络便于欧美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也助力中国各类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进程。跨国银行以丰富而专业的金融服务,在国内大型企业海外设厂、兼并收购、融资等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大型企业的市场日趋成熟,其息差收入保持稳定,业绩的增长更能从服务中小企业上体现。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小企业的风控管理,技术和模型也要与时俱进,很多风控模型都要根据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进行创造和更新。宋行长强调,金融科技可以为基础业务服务,息差和费率是分行业务的本质。大型跨国企业客户是外资银行迈入中国市场的最初原因之一。外资银行的业务领域还涉及中资银行同业外币清算业务,零售业务等。相比之下,零售业务仍然是外资银行的短板,近半数外资银行在国内没有开展零售业务。宋行长以当年花旗银行信用卡的推广为例,风趣幽默地讲述了在中国开展信用卡业务与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情况。在移动支付和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银行多过米铺”的时代已悄然远去。宋行长指出,人与人的沟通仍是必不可少的,机器在目前仍是辅助。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也正在加速转型。
宋行长还提到外资银行具有条线管理的特点。目前国内的中资银行管理架构依托分行网络,独立性较强,但由上而下的执行效率不够高。而外资银行采用条线管理的执行力非常强。从从业人员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国内的外资银行还很“年轻”,论资排辈的情况较少,年轻人有相对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随后,胡敏玲总监和同学们分享了就业和生涯发展的内容。胡总监以提问的方式切入,引导同学们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应该从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大家积极参与回答和讨论。在职业选择时,既要考虑个人禀赋,也要留意公司情况。介绍完外资银行的前中后台业务后,胡总监以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尤其是自身性格的优势。胡总监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体会在外实习和在校学生的角色差异,指出大家在上学期间的角色相对单一,而在实习和工作岗位上要更加注重融入集体,与同事协助等。胡总监希望同学们能尽快摸清“套路”,学会生存,同时运用好专业知识,自觉积累工作经验。此外,胡总监还分享了构建简历的要领和面试的技巧,寄语同学们:职业生涯掌握在自己手里,态度决定一切,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人脉,跳出自己现有的舒适圈。
在问答环节中,面对同学们踊跃提问,两位嘉宾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进行了精彩的回答。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包括:外资银行条线管理的特点、员工年轻化和积累能力所需时间的矛盾、如何看待支付宝信用卡还款收取手续费、债券通会带来哪些机遇、如何看待国有银行“下坡”的论调、外资银行信贷指标监管的变化、如何保持个人提升的动力等。现场掌声雷动,在热烈的讨论中,本学期第一次金融高管系列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