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83 | 李杰、杨海生、谢婉晴、王圣哲: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新增产业关联与经济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

发布人:陈菊红

      我院杨海生教授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的李杰教授、谢婉晴博士和王圣哲博士合作的论文《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新增产业关联与经济效应——基于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于2025年5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发表。

《经济研究》2025年5月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数字技术对全要素生产率、就业和创新等方面的直接影响,较少探讨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生产网络重构及相关的经济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内生生产网络模型为基础,从产业体系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增产业关联及其经济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理论层面,本文在内生生产网络框架下,考察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对企业中间投入选择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关联变化,为理解数字技术进步在生产网络中的传导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识别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路径;在现实层面,本文量化分析了数字技术进步对产业关联、GDP、就业结构、经济韧性和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对更好推动数实融合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内生生产网络模型,并利用全国14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参数校准,在此基础上,以数字经济核心部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来刻画技术进步,模拟了技术进步后均衡网络中新增的产业关联及经济效应,并进行了中美对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扩展了均衡时各部门代表性企业选择的中间投入部门组合,尤其是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作为要素供给者与农产品、邮政、商务服务、社会保障等传统部门建立了新的前向关联,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而美国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新增的产业关联以后向关联为主,表现为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有效推动 GDP增长,且随着生产率冲击强度的提高,GDP呈现加速增长的非线性趋势;第二,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呈现就业需求创造效应,与其新增关联的部门呈现就业需求替代效应;第三,增强了GDP 应对价格上涨冲击保持稳定的能力,并加快了数字产品价格上涨冲击后总产出的恢复速度;第四,促进了代表性家庭对其产品的消费。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利用随机森林方法测算得到具有部门异质性的生产率冲击系数,以刻画数字经济核心部门的技术进步,并考察其带来的新增产业关联及经济效应,拓展了内生生产网络模型的应用场景;二是引入经济韧性量化方法,并从中间品价格上涨冲击后 GDP 保持稳定的能力和总产出的恢复速度两个角度,考察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技术进步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三是从新增产业关联方向识别出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潜在路径,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四是通过中美对比揭示两国在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与结构上的差异,为中国防范“卡脖子”风险提供警示。

      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系统识别并重点培育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第二,加快核心数字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第三,前瞻布局人力资本结构转型,化解数字技术进步引致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第四,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宏观经济韧性。第五,优化数字产品与服务供给,持续释放居民数字消费潜力。

作者简介

图片

杨海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政策评估、因果推断、AI与深度学习、网络分析。

      迄今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ACM COMPUTING SURVEYSEcological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软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