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民教授出席第十六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2025年10月12日,由中国金融教育论坛秘书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及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部主任、岭南学院教授李善民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数智时代金融人才培养的挑战、困境与破局之道”的主旨演讲。

李善民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当前金融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他首先阐述了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四大外部挑战。
第一是招生端的压力加大,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工科专业因其明确的技术导向和较高的薪资预期,对优质生源形成了“虹吸效应”,导致金融专业的报考热度近年来有所降温。
第二是行业快速拓展带来的知识滞后,金融行业内如稳定币、实物资产通证化(RWA)、AI量化交易等新领域和新工具迭代迅速,而高校课程体系的更新周期相对较长,难以完全匹配行业需求。
第三是国际环境变化对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际金融理论,还需熟悉跨境金融合规、自主金融基础设施(如CIPS)应用等更为复杂的内容。
第四是00后学生群体呈现的新诉求,这一代学生更关注职业的社会价值,偏好互动性、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其职业选择也更具流动性,这对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后,李善民教授深入剖析了导致上述挑战难以有效应对的三个内部结构性困境。他认为,首先是学科专业调整相对滞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造流程周期较长,难以快速响应行业日新月异的需求,同时跨学科资源整合也面临壁垒。
其次是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现有教材和研究内容对西方理论的借鉴较多,而对如数字人民币、中国普惠金融模式等本土创新实践的系统性理论总结和提炼不足。
最后是教学理念与方法仍有提升空间,部分课程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与真实场景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工具和案例,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足。
针对这些挑战与困境,李善民教授提出了构建“政府、高校、金融机构”三方协同育人体系的解决方案。他建议,政府层面应在政策引导、需求预测和资源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中国特色金融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积极推动“金融+技术+合规+实践”的课程内容融合,改革教学范式与评价体系;金融机构则应作为“实践参与者”,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真实场景的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从而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连接。
李善民教授在报告中阐述的关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也体现于我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顺应金融与科技融合的行业趋势,我院联合计算机学院于2025年正式启动 “金融学+计算机”双学士学位项目(“邹至庄班”) 。该项目旨在通过构建“数理根基–专业核心–交叉前沿”的课程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与相关头部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培养能运用前沿技术解决复杂金融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论坛为国内金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岭南学院将继续关注行业前沿动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金融人才做出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