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校情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岭南学院组织学生参观孙中山纪念馆、校博物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 周年贺信重要精神,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岭南学院于2025年3月14日组织24级本科生参观学校孙中山纪念馆和博物馆,通过参观学习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大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锤炼使命担当。
在孙中山纪念馆,同学们通过馆内珍藏的报刊报道、兴中会成立宣言手稿等史料,回顾了孙中山先生从香港西医书院医者,到上书李鸿章、创立兴中会、掀起辛亥风云的革命历程。馆内讲解员以《从珠江潮到时代潮:中山精神的新生代传承》为题,结合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倡导三民主义等史实讲授了一节精彩课程,为同学们阐释了“天下为公”精神的当代价值。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深受鼓舞,纷纷感慨:“先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教诲,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何为‘大事’——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天下为公”匾额前肃立默哀,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 | ![]() |
![]() | ![]() |
参观孙中山纪念馆
在中山大学博物馆,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一楼的“海纳百川,博物中大”文物专题展,展览分为“中国古代文明”、“岭南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三大板块。同学们既看到元人《九歌图卷》、北齐的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汉唐碑文拓片等体现古代文明的珍贵馆藏,也见识到广绣、木雕、山水画等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精致展品,还了解到南越王墓的基本情况和南校园地块的出土文物。步入二楼生命与健康教学展厅,各种生物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各种只在生物课本里出现的知识,变成了实物。从人体器官到数百种中草药,从药物使用到脑电感应,从环境治理到绿色发展,无不体现出新时代中山大学课堂教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 | ![]() |
![]() | ![]() |
![]() |
参观中山大学博物馆
参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触良多,纷纷写下参观感想:
观山河之胜迹,寻历史之遗踪,探先哲之精神。先生“振兴中华”之宏愿,振聋发聩。自悬壶济世,到投身革命,先生一生辗转,矢志不渝。泛黄的书信、陈旧的物件,皆为那段艰难时局的见证。仰先生之德范,昭后世以明途。承先生之遗志,肩家国之担当。——贺义展
革命时期形势危急,先生仍将教育视为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以有限的资源和革命的热情播撒下现代教育的火种。走出展馆,再次站在先生铜像前,仿佛听见百年前的谆谆教诲:青年当以知识为剑,以理想为盾,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将先生"振兴中华"的宏愿化作实验室里的数据、乡村振兴的足迹。——陈泽圳
孙中山纪念馆的展柜里,陈旧的棉袍和成绩单一起,成为孙中山先生赴海外学习的见证。多媒体影像放映着修复的史料和教授们的研究成果,认真观看只觉得思想的光芒照进脑海,“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的教诲再次触及灵魂。就让我们这一辈青年学子继承先贤意志,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蒋宜芳
博物馆内的展品陈列得十分精心,有别于一般博物馆。旧时的琉璃瓦、甲骨文的拓片、手工制造的生物分子模型……在厚重的历史之中,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物品,我清晰感受到历史的印记、时光的力量。正是一代代校友的接力苦干、迎难而上造就了如今的学术殿堂,造就了今日的中山大学。——吴卓泓
踏入中山大学博物馆,泛黄的《岭南学报》手稿、斑驳的民国校徽、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青铜器,无声诉说着百年学府的文脉传承,先辈的教育理想穿越时空叩击心扉。移步生命科学实验室,冷冻电镜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如银色巨兽静卧,斑马鱼胚胎在显微成像系统中游弋出生命密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数百个素白标本框错落悬挂的场景,干燥的叶片在亚麻衬底上舒展着凝固的生命姿态。珍视历史的重量,又永远向着未来生长。——王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今年正值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岭南学院师生定能发扬孙中山先生“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深切感悟学校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和丰富红色基因,从先贤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过硬的本领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