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昌文教授权威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人:陈菊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日前和大家见面,报告既制定了亮眼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描绘了令人期待的民生新图景,就业增收、教育提质、交通便利、环境优化……干货满满,每一项工作都与您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频道邀请,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赵昌文教授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专题直播节目,权威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KPI”。赵昌文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节目全程录像

        一是国内外发展环境研判。2024-2025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一方面需要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另一方面要为"十五五"期间谋篇布局。在此背景下,准确研判发展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性。当前,国际环境呈现四大特征:第一,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IMF、世行等国际机构对今明两年增长预期趋于保守;第二,受关税和各种非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贸易在过去低增长的基础上呈现更大的压力;第三,跨境投资面临地缘政治挑战、“小院高墙”等政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快;第四,全球通胀中枢虽从疫情高点回落,但主要经济体仍未达成2%的政策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呈现积极态势,特别是去年“926”会议后市场信心持续修复,宏观政策效应逐步显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具有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了战略纵深。总体而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强,必须通过增强国内发展确定性予以有效对冲。

        二是核心经济指标解读。关于5%的GDP增长目标,赵昌文教授认为该目标设定体现了多重考量。短期来看,保持中高速增长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客观需要。中长期而言,该增速既符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也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对于2%的通胀目标,赵昌文教授则指出,一方面,疫情以来,全球通胀一直处在较高水平,美国等主要国家的激进式加息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导致通胀的原因既有需求侧因素,也有供给侧的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因素,实现更低的通胀目标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国内外关于中国的价格水平也有一些不全面的认识。我们既要重视价格水平的提升,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的原因,但也不能反过来讲中国就会陷入通缩。

        三是重点政策实施路径。财政政策方面,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具有双重意义。经济维度看,在财政收入承压背景下,必须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金向民生保障(教育、医疗、养老)和战略领域(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精准滴灌。政治维度看,这体现了以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的执政理念,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就业促进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需构建系统方案。短期着力点包括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强化就业服务,中长期应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且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发展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去解决,如果有投资、有消费、有出口、有增长,就有就业。内需提振方面,在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的情况下,我国2025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可能会有所减弱,而做好自己的事,提振国内消费和投资是应对一切不利情况的关键所在。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消费升级的速度是最快的,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应充分把握时机。与主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消费占比偏低,因此,提振消费,除了要继续把高质量的商品供给做好之外,还需要把促进服务消费作为关键点,如健康、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投资端也需要同步发力,可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制造业高端化、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及公共服务投资等领域。

 

赵昌文教授

        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吴小兰讲席教授,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科技金融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数字经济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企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

 

原文链接:

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KPI”?民生大礼包又如何惠及亿万百姓?http://t.cn/A6BLZDfK

权威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t.cn/A6BLZD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