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 学术岭南 | 岭南观点63:刘彦初、汤昊文、钱潮阳:中国ETF期权Delta对冲收益的日夜特征研究

发布人:陈菊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刘彦初、博士生汤昊文与华宝基金钱潮阳合作的论文《中国ETF期权Delta对冲收益的日夜特征研究》于2024年2月在中文I类期刊《管理科学学报》发表。

2024年2月《管理科学学报》

       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内期权市场体系逐渐成熟、经济功能日益凸显,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和学者的关注。ETF期权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既满足了中长期股票市场投资者增强收益、对冲风险的需求,又提升了金融市场定价效率。研究ETF期权对冲的日夜特征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理解我国期权和现货市场联动运行机制、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然而,多数学者在研究Delta对冲收益时,往往忽略了日内和隔夜时段的重要性,未能全面揭示对冲策略的实际效果。一方面,隔夜时段是金融市场的非交易时段,在全天时间中占比较大,对于期权做市商和持仓过夜投资者而言,隔夜时段无法及时调仓,面临更大的存货风险;另一方面,我国股票类ETF期权市场和ETF现货市场在制度上不匹配,表现为ETF市场受到诸如T+1交易制度等条件的约束,进而可能影响期权市场的对冲效率。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ETF期权市场的Delta对冲策略在日内与隔夜时段的不同表现,并为监管层提供了政策性建议,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对冲决策参考。

       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ETF期权的隔夜对冲收益显著为负,而日内收益不显著,并且认沽期权和认购期权的对冲收益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认购期权的日内收益为负,隔夜收益为正;认沽期权则相反,日内收益为正,隔夜收益为负。这一发现与美国期权市场的典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后者的日内收益为正,隔夜收益为负。

       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可能的成因:从风险溢价看,波动率风险溢价可以解释总体上负的隔夜对冲收益,但是不能解释Delta对冲收益的非对称性;从模型误差看,模型误差与标的资产收益共同作用影响了Delta对冲收益;从交易制度看,T+1交易制度约束造成了标的资产日夜收益反转,进而导致了对冲收益的非对称性,并且T+1交易制度约束越强,对冲收益的非对称性越明显。

       该研究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深入理解我国资本市场的新视角,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定价和对冲效率,更好发挥期权风险对冲的功能。首先,我国股票ETF市场实行T+1 交易制度,这造成了期权市场交易制度和现货市场交易制度的分歧,不利于市场间的高效联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权对冲的效率。一方面,T+1交易制度造成了股票ETF日夜收益的反转效应,在存在模型误差的情况下,该效应可能会造成期权对冲误差较大、效率较低。另一方面,T+1交易制度也限制了套利者的日内交易,导致期权和现货定价出现偏差时无法通过套利交易及时消除。在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投资者素质提升和各项配套措施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本文的发现为金融监管层未来可能逐步放开T+1制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次,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模型误差影响了Delta对冲收益,因此投资者可以开发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期权对冲,例如半参数、非参数或者机器学习的方法,并且充分考虑T+1制度的影响,以尽量规避模型误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