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60 | 吴涵、郭凯明: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发布人:陈菊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吴涵(我院2023届本科生)与我院郭凯明教授合作的论文《双循环视角下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结构转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于2023年9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发表。

《经济研究》2023年第9期

       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存在错配现象,且不同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错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不仅可以改变不同生产部门的相对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而推动结构转型,而且能够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分布结构、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为中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个有效政策着力点。如何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这一问题。

       论文在理论上指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了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通过内需结构和外需结构两个渠道影响了产业结构,这一要素在产业间的再配置过程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变了产出相对价格,进而推动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结构变化,最终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过程,这是内需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在开放经济视角下,产品相对价格下降的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得到增强,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加就会提高该产业相对比重,也会影响产业结构转型过程,这是外需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虽然要素流入改变了不同产业内部的要素结构,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降低特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要素市场化配置后要素流入边际产出更高的产业,总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提高。

       论文在量化上表明,降低高技能劳动、低技能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能有效提升制造业比重、增加制造业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出口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同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别,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市场化配置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技能劳动。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市场降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流动成本与在低技能劳动市场降低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制造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应是相应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