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 | 岭南学院 戴芸:从解惑开始,浅谈教学中的主被动关系

戴芸,岭南学院副教授,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

稿件来源:中大教务部 发布人:陈菊红

教师教学竞赛是展现卓越、成就卓越的舞台。中山大学每年组织一届教师教学竞赛、一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戴芸,岭南学院副教授,获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

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三个关键词都分别由一个动词加一个名词组成,表达了为人师者的责任以及实现这种责任的关键举措。“传道”指师者需要承担传播真理的责任,强调老师的使命感和主动权。“受业”时,师生关系已形成,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解惑”,先有“惑”,才有“解”的需求,需要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老师才能给予解答。为实现师道之责,我认为可以从“解惑”开始,通过多手段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受业”和“传道”的目标。

通过课程导入建立学习的主体意识

通过课程导入,引发学生求学的主体意识。例如,可以通过现实案例,将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现实中大家关注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例如,2017年,在《金融学原理》的第一节课,我以美国HBO电视台拍摄的《门口的野蛮人》的电影预告片为导入,结合当时宝能集团举牌收购万科的“万宝之争”,“以史论今”,讨论万宝之争中资本和企业角力的重点,并阐明金融知识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在参与大类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我先回顾19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GDP排名,通过可视化的数据,跟学生一起见证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并通过展望未来趋势,从经济角度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经济含义,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求知欲和使命感。

建立了课程与现实之间的映照之后,我会接着问学生以下这三个问题:

1. 你叫什么名字?

2. 为什么选择经管专业?

3. 对这门课有什么期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自己的介绍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专业选择的,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初心。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课程期待的,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想象,并主动将课程学习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里。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这门课的学习的主体是谁,动机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引发学生强烈的自我求知期望,为之后的课程教学打下积极互动的基础。

建立首尾呼应的课堂范式

当学生产生“解惑”的期待后,可以通过多种课堂设计,在积极互动的氛围中展开课程教授。在教学流程中,我一般会将学生注意力的引入、实时反馈的提供和知识点的及时巩固这三点纳入课堂的导入、过程和结束中,来帮助提高授课的效果。

每次课开始时,我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上一次课的内容。一来,每两次课程之间往往会间隔几天或者一周的时间,上一次课的内容或多或少有些被淡忘,利用上课开始的几分钟进行回顾,可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二来,课程的教学是在体系内进行的,知识点之间是互相串联存在联系的,温故而知新,课前回顾也有助于将课程逻辑链理清,进而引入新的知识点。在课程进行中,可利用纸笔计算、投票讨论、问答互动等多种方式跟学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感强了,学习的主体意识才更强烈。每次课结束前,我会花几分钟对当堂内容进行总结,提炼精华和重点,及时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借助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效率

当课堂规模较大的时候,如何有效充分地跟学生进行互动是一个难题。如果采用传统的口头提问对答往往会因为时间控制的要求很难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如果能够提供机会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都有很大的帮助。

2018年开始,我担任向其他院校开放的辅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的任课教师。由于跨专业辅修经济金融的学生较多,且排课时间有限,辅修课的课堂规模一般较大(200人左右)。小班教学时采用口头问答、单独提问的形式可能无法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大班教学的互动难题,我采用了由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智能教学工具。通过PPT插件和手机微信小程序,打造智慧课堂的授课模式。“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课堂发言的机会,很好地解决大班教学互动性差的难题;而其提供的实时答题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表现及时地提供辅导和进行查漏补缺。

下图展示了我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中关于《生产成本》的一章的习题数据。课上我一共布置了5道客观题,每一道题的答题时间为1-2分钟,每道题的答题情况都会实时反馈到教师的微信小程序中,例如可以看到选择题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通过实时观察学生的易错点,当堂给出反馈和辅导,及时纠正相关的知识偏差,可以有效地提升当堂的学习效果。

此外,“雨课堂”还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课程数据,可以通过实时的数据反馈,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课件在授课过程中会被实时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对某一部分的授课内容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标注“不懂”,该标注信息将实时发送到教师的手机上,教师以此可以调整相应的教学节奏,对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重点阐述,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下图所示,相对于《生产成本》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的课件上标注了更多不懂的地方。当我收到这一反馈的时候,就可以及时调整上课节奏,增加对《竞争市场上的企业》这一部分的讲解。

设计“吸睛”小技巧

有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仅仅能高度集中20分钟左右。而大学的一次课往往包含2至3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如果上课节奏缺乏变化,则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小技巧。

(1)组织情境。教授《金融学原理》的时候,有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两种不同的投资价值评估法则——内含回报率(IRR)法则和净现值(NPV)法则之间的比较。在课堂设计上,我将这一比较设计为“华山论剑”,通过武侠场景将不同情况下的法则进行具象化和形象化比较,从而提高讨论时的生动性。

(2)适当地转化语境。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通过转化语境来调节上课的节奏。例如,当教到“永续年金”的时候,可以用《愚公移山》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来阐明时间永续的概念。又例如,金融的重要功能是将资金跨时间进行融通,由此产生了金融研究的核心内容――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授课过程中,我将货币的时间价值比喻成《星球大战》中的原力,并用《星球大战》深入人心的一句台词“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愿原力与你同在”)强调货币的时间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学生,希望他们通过掌握金融知识获得重要的学习能力。

(3)“因地制宜”地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教“永续年金”这一概念时,我让学生根据学院每年发放的校友捐赠的奖学金数量,推算出奖学金基金的规模,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来感知“永续年金”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教学案例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使得课程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借用名人效应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经济学教学中,举例分析是常用的推演理论的一种教学工具。相比于使用常用名,将例子中的人名改为学生熟悉的名人的名字,往往可以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供给和需求时,我将四个代表性的消费者名字设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一个组合的四位歌手的名字,将三个代表性的生产者名字设为近期热播的电视剧里面三个主角的名字,就实现了非常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

(5)多渠道地延展性学习。除了课堂学习以外,电影和纪录片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途径。例如我会推荐学习金融学的学生观看《金钱崛起》,推荐经济学的学生观看《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通过观看纪录片,感受激动人性的金融和经济历史。

“传道受业解惑”需要从最基础的“解惑”开始,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基础上。以上是我在过往教学中关于如何通过课堂设计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几点思考。首先,通过建立课程与现实的联系阐明学习的意义,通过建立课程与学生自身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然后,在日常课堂学习中,通过建立首尾呼应、实时互动的课堂范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适应度;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输出,如使用“雨课堂”建立智慧课堂;也可以使用多种小技巧来改变教课节奏,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课程内容时时跟现实产生联系、时时跟自身产生联系,自然拥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致,自然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