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 祝贺杨扬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绩效评估获“优”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发布结题项目绩效评估通知,我院杨扬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个人信用标签披露对陌生人之间合作的影响分析——基于理论和实验的研究》(71703175)结题绩效评估获“优”。
在各类电商平台、网约服务平台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量的交易发生在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传统基于熟人网络和重复互动的信用模式很难对双方的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因此,建立有效的信用系统、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交易合作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本项目在此背景下,对信用系统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置的影响——个人类型标签信息的披露与否——从博弈理论、行为实验、和演化博弈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首先,本项目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我们根据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假设社会中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对合作的态度由其内在的公平偏好参数决定,并进而可分为合作型、非合作型两类。信用系统设置中除了纳入常规设置的披露个体历史选择记录外,关于个体类型标签的披露上存在两个选择:披露(R)和不披露(U)。通过建立一个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我们的贝叶斯均衡分析得到了U机制和R机制下的社会总体合作率,并进一步推导出了U机制胜于R机制的社会中人员类型构成的边界条件。
本项目进一步通过开展实验,观察不同机制下的合作情况,发现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所有情形下R机制下的合作率都优于U机制,并进一步通过计量方法估计出了不同类型个体的策略,包括不同类型个体的类型歧视和历史歧视程度等,并将其与理论预测进行细致对比。比较发现导致两者偏离的主要因素包括有限理性和互惠心理。
最后,项目使用实验数据进一步拟合具有有限理性和互惠心理两种元素的演化博弈模型,得到了演化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根据该模型估计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从演化模型角度来说,合作型个体遵守一种行为模式——只要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表明对手足够恶劣,他们就会选择与之合作——这是一种比博弈理论模型中的均衡策略更为宽容的一种决策规则。
从上述几个角度,本项目对个体类型信息在动态合作博弈中的作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结果对信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杨扬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微观经济与数字经济教研室主任,国际合作项目主任。她的研究集中于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应用博弈论。她在研究中使用博弈理论分析和实验方法,探讨不同环境下信息机制对决策主体间策略性互动的影响,以及文化、语言等因素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其学术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学术期刊,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广东省科技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