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3春季交换: 杨玮琦 [10级经济学、本科]

Maastricht University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大陆总是让人有着无限的向往。就如同这片大陆的名字“欧罗巴”的来源希腊神话一样,长久流传的文化,历史悠久依然保存完好的建筑,还有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人,或朝圣或观光或猎奇。在这近五个月的交换生活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他们的生活态度与处事方式让我有所思考,为我开启了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更为我的生活增加了全新的选项。我的室友来自尼泊尔,是一位有着深轮廓充满着魅力的女生。她小时候随家人移民到美国,大学学习生物学,交换到马大后选择修读第二专业心理学课程。第一次见面时,她正在睡觉,被我搬行李的声音吵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不甚清醒地与我相互问好,当时已近中午时分。原来前一晚她和朋友参加了欢迎派对,直到清晨才回到房间歇息。“夜间动物”般的作息一直持续,有时看美剧到两三点,有时则是通宵补看课程资料赶deadline。交换生的学习大概都不如在原来的学校时认真,但当她说到在大学的课程成绩都是A或A+,我也还是被震惊到了。
原来室友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而众所周知美国医学院是多么的难进,所以她非常非常努力地保持优秀的成绩,同时到贫民区的医院里担任志愿者,充当言语不通的移民和医生之间的翻译,另外还参加了课题研究,十分忙碌。面临毕业的她也已经规划好了未来两年的路:打工攒钱,回尼泊尔探亲,考进医学院。她说,她已经很久没有像交换这段时间这么闲过。路漫漫其修远,她也有着许多担心,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定能帮助她走得更远。而她在马大学习的“漫不经心”,是因为她知道第二专业课程的成绩对她的主修课成绩没有影响,即使没有通过也不会对申请医学院构成障碍。除事事全力以赴外,分清主次分配精力,未尝不是又一种可行的生活选项。
为前途忧愁为找不到工作担忧的不只有中国青年。欧债危机使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泥沼。西班牙等国家屡创新高的失业率让许多青年感到非常无助,感到失去希望。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女生感叹工作前景一片灰暗,在其国内能找到的工作薪资并不足够养活自己。而在荷兰,超市收银员每月的薪资达到1000多欧。每天重复“您好”、“再见”和收钱找零,非常枯燥,也并不需要多高的技能。这位女生说,只要能养活自己,她并不介意去做这样的工作。比起工作的重复乏味,无法自力更生才最让人无法接受。同时她又认为,一个大学生去做这样没有太多能力要求的工作,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现实是残酷的。在讨论的当时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直到结束交换后回到国内,开始寻找实习,即将到来的招聘季,恐怕将更加惨烈。无论国内国外,许多同龄人都在为未来奋力拼搏,可是并不乐观的经济环境折断了许多青年的梦想的双翼,使其不得不坠落尘埃,再抬头直面灰暗的现实。看到听到国外这些十分优秀的朋友们的真实处境与真实想法后,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能够自力更生这个问题,也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交换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像是打游戏一样,通过了一关还有下一关等着你去攻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每一件其实都并不复杂,但对当时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第一次准备出国的我来说,感觉每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大量需要阅读的材料,如签证须知、签证材料准备、选课须知、课程描述等等等等。最崩溃的是租房子,本来已经租好的房间被取消,调到了另一处偏远的宿舍。租房公司的乌龙却要我来承担所有的影响,我感到非常的憋屈,于是开始和他们argue,但结果并不是我希望的。但后来住进了那一栋宿舍后,认识的朋友和与他们一起经历的时光让我觉得,这个乌龙也并不是那么的可恶。
在荷兰时,躺在房间的床上,我常常会想象回到国内那一日,在机场见到家人朋友的情景;回到国内,同样躺在床上,则会不时想起骑着小童自行车穿过大桥经过颠簸的石板路上学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时光很温暖很窝心。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没有跳出comfortable zone,但无论如何,这一段日子都是我特别的经历与珍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