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联合经济学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10月24日,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联合岭南学院经济学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讲话精神。中山大学副校长兼岭南学院院长、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善民教授,中观经济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经济学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党支部书记鲁晓东同志主持。
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会议现场
与会党员同志围绕二十大报告展开学习交流。
李善民院长表示,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上述目标报告中也指出了四方面做法,一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二是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四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二十大报告论述非常清晰,对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强国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鲁晓东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肯定了过去五年和非凡十年中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对外开放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徐现祥同志从两个方面和与会同志分享二十大报告学习体会,他认为,基于中国实践提炼出的观点和概念才有可能产生理论创新,而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社科工作者的重点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不懈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实践产生的解决我们时代发展难题的重要思想,我们要学懂弄通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其次,关于如何不断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增强理论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团队式研究,通过重大专项及创新平台形成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品牌,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是在广东省社科联大力支持下设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经济学科建设的重大平台,也是中山大学及岭南学院的创新平台,有持续的重大专项支持,我们未来将结合二十大报告精神,组建实验室研究团队,进行组团式创新研究,将省级重点实验室做实做好做强。
郭凯明同志发言认为,党的二十大是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我认真学习了大会报告,总体感受是党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政策措施更加务实,报告明确了市场化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人民为中心等政策取向。报告强调了当前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次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高质量发展章节,首段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开放”置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之间,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置于首条,体现了对改革工作的重视。除了与五位一体对应的章节之外,单列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两章;提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和人才与科技并列,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突出强调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
李胜兰同志发言提到,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还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必将对我国优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产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影响,并为优化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不仅将以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完成奠基,更会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探索,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新方案,为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做出新贡献。
申曙光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研究民生保障的学者,研究如何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民生保障体系,应当成为未来我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为此,我会将研究重心放在如何实现“民生五有”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走向“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转化升级上。升级后的“民生五有”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民生保障体系,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所在。
王曦同志发言时提到,二十大报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方向,尤其强调了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报告中还提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高校经济学工作者,我们应加强对结构转型及结构性政策的研究,争取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加强科研攻关,产生学术成果,建言献策,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林江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湾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试验是最为合适的;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大湾区需要依托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平台,用好用足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成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最佳示范区。
李兵同志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段论述振聋发聩,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果的最根本原因,也更加坚定了我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更加坚定了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决心!同时,这一指导思想也为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程中提供了思想来源,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必将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报告精神学深、悟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工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