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22|王伟等:亲密关系视角下债券类金融资产区位配置问题研究
我院王伟副教授等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亲密关系视角下债券类金融资产区位配置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中国海外资产的配置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逐渐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外汇储备不断降低,对外直接投资以及金融资产投资头寸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时间序列数据,截止2016年9月末,中国的债券类资产组合投资头寸共有1332亿美元。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外金融资产投资也在逐渐扩大,重点面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对中国海外资产的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债券类金融资产凭借其在全球资产负债组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它类别资产相比所独具的优势,必然也应当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海外金融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稳定性差。此外,部分国家地缘政治复杂,政治更迭频繁,政治风险高,而且内部社会弹性和偿债能力也较低,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如此种种投资的不利因素,中国成立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提倡不断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具有哪些投资层面的意义呢,“一带一路”国家的哪些特征是吸引中国投资的比较优势?
针对此问题,我们尝试进行如下创新:首先,在研究主体上,针对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于股权类金融资产的跨境交易,而鲜有对债券资产进行研究的问题,对日益重要的跨境债券类金融资产交易进行分析。其次,在实际汇率对冲动因下拓展债券类金融资产交易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跨境债券类FPI交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理论论证亲密关系对跨境债券类金融资产交易的影响。第三,使用67个投资母国在132个东道国的双边债券类FPI头寸数据,实证检验体现两国之间“亲密关系”的变量(双边地理距离、基因距离、共同语言等)对双边债券类金融资产交易的重要影响,并且尤其关注了前人研究中忽略的基因距离变量。第四,结合中国实际,寻找与中国“亲密关系”较近的经济体,并借此论证与中国具有较近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中国债券类金融资产投资的比较优势。
我们发现,两国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影响双边FPI的重要因素,其中地理距离、基因距离、制度距离、金融发展水平差距与双边债券类FPI显著负相关,共同语言、殖民关系、共同宗主国则与双边债券类FPI正相关。基于优势分析的研究发现,上述“亲密”变量对拟合优度的贡献中,基因距离、地理距离以及制度距离变量最大,其余变量的贡献相对较小。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及中国国情,我们重点分析移民、自由贸易协定、地理距离、基因距离、制度距离五个既具有显著的回归系数又在优势分析中贡献较大的变量。首先,对于中国大陆对外移民排名前二十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5个,即除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对外移民较多的区域;在CEPII数据库中,2014年与中国具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共有17个,其中11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对于地理距离变量,与中国地理位置较近的20个经济体中,共有16个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基因距离最近的20个经济体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17个;与中国制度距离最为接近的20个经济体中,也有6个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移民、自由贸易协定、基因距离、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变量是优势分析中贡献度最大的“亲密”变量。因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资本管制强度较高以及制度质量较差的现状下,“亲密关系”可以成为其吸引中国债券类金融资产的比较优势,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在配置资产时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以抵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所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