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20︱申广军:去产能既要淘汰落后产能,也要扩张先进产能

发布人:陈菊红

        我院申广军副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马红旗副教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规模扩张、“创造性破坏”与产能过剩》的学术论文。

 

《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1期

       在我国钢铁产能积累的过程中,产能过剩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后第一轮产能调控政策以来,政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治理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政策性文件。这既体现了中央对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在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中,产能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钢铁企业内部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多层次、多结构的鲜明特征,尤其是低水平产能的过度积累。回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这一现象似乎表明,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积累在“创造性破坏”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产能代谢过程,旧结构破坏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对产能过剩成因的剖析中,学术界及决策部门更倾向于强调宏观经济、体制环境以及企业家行为等外在因素,但却忽视了企业产能代谢这种内在因素。实际上,工业部门的产能好比人体的肥胖,尽管生活条件的改善、物产的日益丰富以及人们对美食充满了更多的欲望等是构成肥胖的重要因素,但离开人体新陈代谢能力的考虑,这些外在因素将脱离其发挥作用的载体,其影响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近年来,在近乎相同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工业部门内部的产能过剩程度却出现明显的差异,如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等重资产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明显高于其它行业,这充分彰显了内在因素在产能过剩成因分析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认清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本质,务必坚持“一切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为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充分把握企业“创造性破坏”中的产能代谢规律及制约因素,这是治理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出发点。

       那么,我国钢铁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引致了一个怎样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又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创造性破坏”中产能代谢的正常运转?对该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钢铁企业规模化发展中产能代谢的现实状况,有助于探索我国钢铁企业规模扩张通过“创造性破坏”作用于产能过剩的内在传导机制,并有助于明确我国治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政策方向,是全面控制产能扩张,还是积极引导落后产能及时退出,抑或两者兼备?

       该文尝试回答以上问题。作者使用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钢铁企业数据,首先利用成本函数法计算了企业层面的产能利用率,展示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整体状况。其次,作者分解出前沿技术进步和前沿技术利用效率,以此来分析企业产能代谢过程中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前沿技术进步在不断提升,显示钢铁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先进产能;然而,前沿技术利用效率在波动中下降,说明企业很难淘汰落后产能。在数据描述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规模扩张确实有助于提高前沿技术进步,但企业技术效率受到抑制,进一步说明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企业能够有“创造性”地引进先进产能,但是对落后产能的“破坏”不足。考虑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与产能利用率正相关,所以规模扩张一方面通过提高前沿技术进步来提高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技术效率来压低产能利用率。由于第二种效应更强,所以规模扩张造成了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淘汰落后产能,所以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为何企业难以淘汰落后产能,发现企业特征、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是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