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16 | 杭静、郭凯明等:资源错配、产能利用与生产率
我院杭静助理教授、郭凯明副教授等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1期发表了题为《资源错配、产能利用与生产率》的学术论文。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不再单纯依靠投资和人口红利带来的规模扩张,而是转向提高增长的效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允许劳动力、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自由有序地进行组合。不可否认,要达到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当前还普遍存在着资源错配的现象,要素市场化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国当前的资源错配究竟有多严重?Hsieh and Klenow (2009)发表于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著名文章提供了一个回答该问题的分析方法。他们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数据发现,完全消除资源错配可以使得2005年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86.6%。Hsieh and Klenow的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利用企业的收入生产率的分布来评估资源错配的程度。有效的资源配置应该使得不同企业的收入生产率完全相等,收入生产率分布越是分散则资源错配程度越高。1本文指出,由于在计算企业的收入生产率时,我们不能直接度量企业实际的要素使用情况,而只是拥有企业的资本和劳动雇佣的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得出的企业的收入生产率不仅反映了实际的收入生产率差异,还包括了企业自由调整要素使用强度,即产能利用率,所带来的差异。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调整会扩大计算得到的收入生产率的离散程度,从而使得我们高估资源错配程度。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一个正向冲击,正常情况下,该企业会增加要素投入。如果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该企业不能自由增加要素投入,我们将会看到该企业的投入不变,产出增长,收入生产率上升。但是,即使该企业不能增加要素投入,它还可以增加现有要素的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增加该企业的产出。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产能利用率变化所带来的企业实际使用的要素服务的变化是不可观测的,经济学家计算的收入生产率因为产能利用率调整而增加。反过来,一个受到负向效率冲击的企业会降低其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经济学家计算得到的收入生产率。因此,在不考虑产能利用率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会高估收入生产率在不同企业之间的离散程度,进而高估资源错配的严重程度。
我们通过在Hsieh and Klenow的分析框架中加入一个产能利用率选择的机制来具体地阐述上述思想。根据拓展的模型,我们发现企业观测到的收入生产率和不可观测的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密切联系。利用这一联系,我们可以推断出企业层面的产能利用率。我们发现,考虑了企业自由调整产能利用率之后,资源错配给我国制造业部门带来的效率损失没有Hsieh and Klenow估算的那么大。Hsieh and Klenow高估这一损失达到31.5%。
要为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建言献策,经济学家需要准确地评估我国的资源错配程度。现有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往往低估了实际中企业行为的复杂度,因此在利用这些模型的分析来指导实践的时候需要额外的谨慎。我们的研究指出了拓展现有模型的一条路径,提高了模型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对我国当前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有一定现实意义。现有文献已经注意到产能利用率变化对于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路径至关重要,我们将这一想法引用到了资源错配测算的问题上。另外一支文献讨论了测量误差对于Hsieh and Klenow的结果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指出,测量误差有可能来自企业有意识的调整行为,在剔除这类测量误差的影响时我们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1收入生产率考虑了企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综合了一个企业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信息。要素生产率完全相等也即要求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出在企业在完全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