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战“疫”,岭南学子在行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疫情爆发以来,我院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尽可能倾尽全力践行我院“服务社会”的宗旨。冬天虽然寒冷依旧,但这些岭南人的志愿行动,无疑给每个人的心间都注入汩汩暖流。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脚踏实地,贡献力量
这位身穿粉色羽绒服、头戴粉色口罩,在寒冷天气中仍精神饱满准备投身于志愿工作的长发女孩,是岭南学院2019级经济学硕士孔维榕同学。
孔维榕同学家住甘肃临夏州永靖县,她的工作是每天对卡点出入的车辆及人员进行登记管理、为来往及工作人员测量体温、进行登记管理。
在得知当地社区防疫关卡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她向所在的社区办报到,希望能参与到力所能及的防疫工作中。她还主动对来往居民进行防疫健康知识宣传,对防疫工作不理解的居民进行耐心温和地劝导,成为当地社区贴心的“守门员“。
她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很多中大医学院医务工作者、各学院同学捐赠物资,尤其是我们学院高同学将自购的22个N95口罩,匿名捐赠给广州校区南校园门诊部,并留下了两封信,自己也很受这两封信的鼓舞,希望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小火炬,发光发热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利民社区,一位大男孩在社区门口站着,靠来回踱步取暖。他正在引导本小区居民出入扫码,测量体温,并对外来人员原则上劝返。
他是岭南学院2019级保险学硕士郭睿元同学。郭睿元刚开始管理的是无物业社区的居民。一开始小区门口会搭一个帐篷,生上火炉,小区不大,所以会把小区唯一的大门锁上,平时没人的时候他就坐在帐篷里,当有人进出时发出走动的声音或者直接叫门,他就出去盘问。对于非本小区居住的居民一律劝返,而本小区的居民每户会发一张出入卡,允许每家每户每三天出去一人进行采购,他就为这些人登记信息,测量体温,做好记录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管理的要求降低,小区居民出行时间次数不限,小区大门的锁被打开,人流变大,这时候就不能坐在帐篷里了。
最近政府为了逐步放开对餐饮,商场的经营限制,要求全体市民办理通行证便于管理,他的工作就成了引导居民办证和测量体温,对外来拜访人员进行登记。
通过参加这次志愿者活动,他更深刻体会到一线防疫工作者的辛苦和不易。
“其实比起那些要在寒冬帐篷里留宿的退役军人,比起冲在一线救民生死的白衣战士,比起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的公安干警,我所做的根本不值一提。能够为他们分担这一点点,我只感到无比光荣和幸运。我想,在这场战疫中的每个人可能是个小蜡烛小火苗也可能是小火炉小火炬,虽然大小有别,但若能有一份光就发一份光,有一份热就发一份热,那么这小小病毒是架不住这一份份光热汇聚起来的滚烫洪流的。”
凝聚爱心,众志成城
“我做志愿的那两天刚好遇到下大雨,7点钟起来的时候雨下得很大,我内心其实有点犹豫要不要去。”陈徐群同学是岭南学院2017级国际商务专业10班的同学,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北联村,她的工作是协助进出村人员登记信息。
2月16日,等雨停之后,她和同伴来到所在村的疫情防控点,而村委的一些叔叔早已经在他们的岗位上。后来听说他们来到的时候,帐篷已经被大风吹翻了,他们重新支了帐篷并加固。此时,他们头上还留着被雨水淋湿的痕迹。
陈徐群同学选择了等雨停,但她说,“村委们的叔叔阿姨们没有选择。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执勤到晚上11点,连续坚持快一个月,只为保卫一村的平安。村民们的积极配合登记,村委们的辛苦执勤,我生活的小村此刻是凝聚的,幸福的。”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疫情当前,没有人是旁观者,只要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抗“疫”,相信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定能迎来春暖花开。而岭南人的故事,仍未完待续;岭南人的奉献,将仍不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