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观点57 | 林毅夫、徐佳君、杨子荣、张一林:新结构金融学的学科内涵与分析框架
岭南学院张一林副教授与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徐佳君助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子荣副研究员合作的论文《新结构金融学的学科内涵与分析框架》于2023年9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发表

2023年9月在《经济学(季刊)》
金融业本质上是服务业。若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结构是否重要?金融结构——不同金融制度安排的相对构成——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金融结构能否有效满足本国在某一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从应然的角度出发,什么决定了各发展阶段的最适宜金融结构?从实然的角度出发,若现实中的金融结构偏离了该发展阶段的最适宜金融结构,原因何在?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偏离的金融结构转型到该阶段最适宜金融结构的最优路径是什么?
论文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议题,首次系统阐述了新结构金融学的学科内涵与分析框架。相比于已有文献,新结构金融学的要义与贡献有三:第一,主张以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分析的起点,一个经济体中的各种复杂的环环相扣的结构———包括产业和技术的生产结构、基础设施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结构等———都内生于该经济体在每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以变化的要素禀赋结构。
第二,强调最适宜金融结构的内生性。金融安排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最适宜金融结构内生于该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适宜生产结构。由于不同经济体或同一经济体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要素禀赋结构和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内生决定的生产结构不同,因此其最适宜金融结构也会不同。特别地,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通常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第三,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调发力。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防范金融风险,新结构金融学主张政府应根据不同金融制度安排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可设立发展融资机构以弥补市场失灵,并与时俱进调整其使命定位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政府在推行金融改革时,切勿盲目把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视为最优,勿以“休克疗法”的激进方式来推进金融改革,而是应当采用渐近温和的改革方式。
新结构金融学强调从要素禀赋结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剖析与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宜的生产结构的融资特性,落脚到与生产结构相配套的金融制度安排。这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最适宜金融结构的内在逻辑,还为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优化金融结构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结构金融学的研究框架为思考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