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业界导师见面会 | 苏亮瑜导师:放眼世界 超越自我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感谢学院的邀请,能够有机会参加2020年业界导师见面会,并与各位新同学共聚一堂。首先,作为业界导师代表,我对各位莘莘学子在这个还不能完全摘除口罩的时点登陆华南最高学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欢迎。同时,作为2003级博士、在座各位同学的学长,我也借此机会,谈谈个人的认识和对同学们的期望。
今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必将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载入史册。如果说过去大家对“百年未遇之变局”还不太理解的话,那么2020年呈现在世界面前的则是一桩桩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年初肆虐全球、导致巨大财富和生命损失的新冠肺炎疫情,到历经月余仍然扑朔迷离、尘埃未定的美国大选,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局部性高强度战争,到重装护卫之下仍被血腥刺杀的伊朗科学家法赫里扎德,无不深刻揭示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和残酷性。在这个大国博弈交织、地缘政治矛盾起伏的年代,在这个黑天鹅事件爆发频率上升的时期,对于再入校门的各位同学来说,如何继续提高个人的修养修为,去认知、理解以及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先贤大儒提出过不同的路径规划和目标方向,比如在《大学》大学之道中提炼出的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比如北宋儒学大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我认为,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同学们首先要去深刻探究的,恰恰不是外部世界的云谲波诡和风云变幻,而是内心深处、完整清晰、不掺杂一丝掩盖和虚伪的自己,简而言之就是“透视内心,剖析自我”,这是精准定位、有效认知、由己达人的基础。大家可能知道心理学中很有意思的一个测试叫“疤痕实验”。它是让一群实验者独自坐在没有镜子的房间中,由专业化妆师为他们在脸部画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完成之后给实验者一面小镜子,让他们看一眼自己血肉模糊的容貌,再借为防止伤痕被抹去而要涂胶水之机,将这些伤口化妆清除掉,让已经恢复原貌的实验者去医院候诊室,观察他人对面部伤痕的反应。有趣的是:所有测试者都毫无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自己比以往更粗鲁,更加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自己的脸上看。而实际上,实验者的脸上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这个实验说明:个人内心如何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事实,即个人会以自视的方式来理解别人待己的态度。但这还远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无论从人生的横截面还是时间序列角度,我们在物质上都没有赖以观察容貌的镜子来观察自己的内心,于是人们源于原生性家庭贫富水平而带来的自卑或傲慢,来自于热恋、生离死别中巨大幸福或痛苦的冲击性扰动,以及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下意识取向,都可能成为横亘于准确理解联系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纽带的认知障碍。克服这种障碍,尝试去建立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思想之镜、精神之镜,正是我认为在座诸君重返校园最大的意义。
第三,希望同学能够继续完善知识和学科结构,博览群书,扩大知识储备,尤其是注重对跨领域学科的探索和研究。两年之后,除少部分同学们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大部分将迈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但无论何去何从,学习对大家而言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知识更新在18世纪周期为80~90年,而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过去几十年不少专业出现了知识大爆炸,特别是在伴随ICT技术飞跃而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涌现出许多突破性成果。因此,同学们无论日后从事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希望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都要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体系,都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都要具备不断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勇气,系统无偏地研判和认知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海无涯、永无止境既是客观现实,也是外在要求。
最后却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在校期间能够积极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并以此培养铸就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业、事业不是百米冲刺的一决雌雄,而是历经长途跋涉的马拉松赛跑,能够支撑大家到达成功彼岸的,首先是健康的身体。人生旅途取得的所有成就、名誉,永远是跟在后面的“零”,而身体则是放在最前面的“一”,失去了“一”后加上再多的“零”,都无法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人类物质文化水平极高的年代,也生活在国际政治风起云涌、斗转星移的时期,能够见证和经历这个时代是人生之幸。我想用一句箴言警句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并与在座诸位共勉:“我们虚度光阴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无比渴望的明天,我们无比厌恶的当下,是日后无论如何怀念也回不去的从前”,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更加健康的身体、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加缜密的治学精神,投入新一轮的求学问知之旅。
谢谢大家!
苏亮瑜
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广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兼金融研究所所长,越秀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广州总部经济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广东产业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2017年广州市杰出产业人才,2016年广州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2015年度广州市高级金融管理人才,2013年新京报“中国青年经济学人”。
2000-201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总行以及美洲代表处工作,负责区域和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分析,参与撰写编译的著作有《存款保险法律制度》、《金融部门评估手册》、《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2007)》等,在《金融研究》、《中国金融》等核心期刊及主流财经报纸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