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回顾】章庭瑜:“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发布人:陈菊红

云山珠水,世纪中大,百载风华再绽光辉

作育英才,荣光岭南,三十五载薪火传承

 

在中山大学经济学科建设100周年

暨岭南学院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上

各界来宾、岭南学院海内外校友

师生代表齐聚康乐园

回首峥嵘岁月,展望崭新篇章

 

让我们一同回顾大会中的

难忘瞬间与精彩发言

不负岭南星火  接力传承岭南荣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21级拔尖班学生  章庭瑜

在中山大学经济学科建设100周年暨岭南学院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校友、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岭南学院2021级拔尖班学生章庭瑜。今天,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我深感荣幸与激动。

 

      百年中大,薪火相传,山高水长,根深叶茂。岭南学院,作为这所百年名校的璀璨明珠,也走过了35年风雨兼程的历程,承载着“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使命。在这样一个辉煌而充满荣耀的历史节点上,作为岭南学院的学生,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作为拔尖班的一员,大学四年于我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深刻体会到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独到之处。在课程设计上,拔尖班特别强调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根基,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探究,倡导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我们被鼓励去挑战那些难度更高的课程,通过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的交锋,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和学习能力。

 

      每位拔尖班的学生都能得到一位学术导师的悉心指导。在导师的引领下,我们得以深入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让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源和支持,从而培养出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模式。这种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岭南学院学风的精髓。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在书本上学习,更在实践中体验。我们曾踏上广东韶关中山大学的办学旧址,在王亚楠先生故居中感悟历尽艰辛仍弦歌不辍的治学态度。国际化视野同样是岭南学院的一大特色。随着交换生项目的重启,我的同学们有机会前往挪威、丹麦、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得以深化,视野得以拓宽。这样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真正的学问需要跨越国界,拥抱世界。

 

      在伍舜德图书馆的工位上,我度过了过去三年中无数个日夜。那套桌椅记录着我专注钻研课业的执着,对数学课程听不懂时的沮丧,为研究进度停滞不前的焦虑,收到第一封 offer 的欣喜,也有被心仪项目拒绝和否定的挫败。点点滴滴的时光,锻造了属于我自己的岭南记忆,这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值此百年中山和三十五载岭南的纪念时刻,我想向学院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感谢岭南学院,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仅拓宽视野,更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感谢岭南学院,教会我们做人生的长期主义者,以耐心和毅力编织梦想。感谢岭南学院,赋予我们探索未知的热情,让我明白人生最宝贵的品质,是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山大学的优良传统,紧扣时代脉搏,牢记“作育英才、服务社会” 的院训,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山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岭南学院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祝愿每一位岭南人都能得风气之先,立波澜潮头;得大道之行,秉开放胸怀,不负岭南星火,接力传承“殷红如血,深灰似铁”的岭南精神。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