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芸,徐现祥,肖泽凯: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倒U型模式

发布人:金钊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1.8%和18.5%。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众多(李实,2007;周靖祥,2010;陆铭,2011),现有文献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差距、制度与政策、个体因素、社会关系等。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其流入地和流出地,将会发现,大多数劳动力流动发生在同一汉语方言大区内部。 既然大多数劳动力流动发生在同一汉语方言大区内部,那么不同方言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决策呢?至少作者已掌握的文献还没有系统性考察这个问题。 本文采用方言距离度量两种方言的不同程度。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性考察中国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模式在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模型。证明了,当方言同时存在认同效应和互补效应时,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跨方言流动呈现出“倒U型”,即随着方言距离的增加,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先上升后下降。这意味着,平均而言,当方言距离不超过某个临界值时,不同方言将促进劳动力流动,互补效应占主导;当方言距离超过某个临界值时,不同方言将阻碍劳动力流动认同效应占主导。 在实证上,本文采用以下三步构建了一个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数据库,第一步,识别各地的汉语方言,采用《汉语方言大词典》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确定了中国278个地级市的方言;第二步,识别劳动力的流入地和流出地,采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査数据”(下简称CLDS),以地级市为分析单元,识别出1936—2012年间劳动力第一次流动时的流人地和流出地;第三步,匹配劳动力流人地和流出地的方言,并计算流人地与流出地之间的方言距离,最终整理为一个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数据库。 采用这个跨方言的劳动力流动数据库,本文实证分析发现,与理论预期的一致,劳动力跨方言的流动呈现“倒U型”具体而言,其他条件不变时,在同一方言大区内部,方言距离每增大1个层级,劳动力跨市流动的概率提高30%以上;不同方言大区之间,方言距离每增大1个层级,劳动力跨市流动的概率降低3%左右;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最优方言距离是跨方言区、但不跨方言大区。这一发现是稳健的,当本文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考察了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可能的测量误差,控制了经济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关系、户籍限制和普通话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方言距离对劳动力的“倒U型”影响模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