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波等:信息不完全、搜寻成本和均衡工资——对广东省外来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程度的测度

发布人:金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3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需求持续低迷,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中国目前出现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愈演愈烈,转型期间传统就业信息渠道失灵,进一步加剧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的严重程度,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相对应,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民工荒”现象,特别地,农民工密集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招工难”的现象不断出现。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企业急需的工人供不应求。综合而言,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数量和质量的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使“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学者普遍认为,外来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求职方面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劳动力市场地域隔离;(2)农民工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弱;(3)户籍制度歧视;(4)家乡社会资本难以在打工当地发挥作用;(5)搜寻信息渠道有限。归于一点,即外来农民工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了解程度低,使他们较难找到适合自身人力资本特点的工作。 企业在招工方面也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由于农民工群体流动性较大,来源地不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企业难以通过学历、知识测试等估计其人力资本,由简单招聘筛选难以招到合适的工人,不可避免地出现“民工荒”“招工难”等问题。 实际调查表明,国内部分行业用工需求旺盛,但因农民工对就业机会和信息的不了解所导致的摩擦性失业现象较为普遍与严重。外来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及劳企双方搜寻匹配过程的低效率,是造成目前国内“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的重要原因(蔡昉等,2005)。本文在双边搜寻匹配理论框架下,以搜寻成本为切入口,分析农民工市场不完全信息的程度及其对均衡工资的影响效应,为分析“就业难”和“招工难”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本文构建了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情形下企业和求职者的双边搜寻均衡工资模型。最终实现工资由潜在工资水平和劳企双方的搜寻成本综合确定,它对潜在工资的偏离程度反映不完全信息给工资定价带来的效率损失。双边随机前沿分析表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搜寻成本可解释最终实现工资离散度的62%,农民工和企业综合搜寻成本使实现工资水平相对于潜在工资水平上升幅度达6.54%。这些印证了2008年前后珠三角地区“民工荒”“招工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