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兰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自贸试验区是珠海的大利好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将如何发展,政府将落实哪些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昨日下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李胜兰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为现场观众解读剖析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中国出镜率最高的一个经济词汇就是“新常态”,怎么样去理解这个词呢?李胜兰认为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那么,世界经济对中国新常态的出现会有什么影响?主要就是要看和中国经济上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首先是美国,预计其2015年GDP增速会达到3%,对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其次是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体,欧洲经济环境并不好,也减少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和投资。再次是日本,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日本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如果两国在政治上持续冷下去,对经济发展也不是好事。最后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经济低迷对中国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
可见,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并不是很好,整个国际地缘经济的风险对中国来说还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经济为什么进入新常态
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只要内需拉动起来,消费潜力是非常好的;三十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2014年达到7.4%左右;人民币储蓄金额高达35万亿,资金非常充足;资本市场总额37万亿,是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2400家上市公司,交易活跃;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贸易总额达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高达4万亿美元;世界并购活跃,从吉利并购沃尔沃,到万达并购美国AMC影院……
既如此,中国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又是什么?李胜兰分析指出,进入新常态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进入下滑期。从供给端来说,一般来说决定经济增长是三大要素:人口、资本和土地。资本可以通过印钞票,可以借账,唯独人口劳动力,没有办法短期内增长。中国改革开放很大的红利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因,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人口非常多,劳动力成本非常低,产品竞争力就非常强。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得益于人口红利这个最大的动力支撑。但是到2014年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常快,人口红利的衰退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从需求端来说,中国的内需一直非常薄弱,且贸易结构不合理,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也在意料之中。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二大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几乎都占60%以上,到2013年时,中国的服务业才开始超过制造业一点点。产业结构的失衡必须要进行调整,调整就必须进入新常态,经济也不可能再高速发展。
第三个原因是区域发展的失衡。2014年,人均GDP最高的是天津,人均GDP是10万人民币,最低的是贵州,人均GDP是26000元人民币,相差四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多的地区是上海,4万多人民币,最低的地区是甘肃,大概是20804元人民币,贫富差距也很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大趋势
面对新常态,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将会如何?李胜兰认为,首先是从工业大国迈向服务业强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次,宏观经济实现有效益、高质量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那么这种调整怎么来刺破这种水分呢?就是要从投资上挤水分,比如产能过剩的行业,要通过非标回购,把投资带来的GDP的水分减少。从消费挤水分,像是公款消费。从出口挤水分,包括对借假出口退税的严厉打击。其三,是打破金融垄断,壮大资本市场。在金融改革上,金融混业趋势逐步形成,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互相渗透。在融资方式上,股票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显著提高。到2020年时,我国资本市场的资产总额要由现在的1.7万亿增加到10万亿。其四,构建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要从以前的建设性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转型。货币政策要通过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政府职能的管理要从管经济到管供给。而基本的制度必须要做彻底的改革,比如说国企、国资的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等等。其五,打造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比如,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打造第二次全球化的浪潮,提供第二次全球化的红利,打造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速市场要素流动转型。
■互动
卖房炒股真的好吗?
国外有经济新常态吗?
贸试验区有用吗?
观众:现在不少人都进入股市,甚至卖房子去炒股,这样会不会导致货币政策失效?此外,美国经济回暖,美元回归会导致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减弱,如果不量化宽松,是否导致流动性不足?
李胜兰:很多融资主要是在银行融资,但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过渡地依赖银行融资。众所周知,银行的体系体量也是比较小的,但银行业的利润率40%,是所有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必须要让银行让利实体经济,让利资本市场的经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方面在银行融资中,对过剩的行业进行收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要发展的行业中去。另外国家也希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其实资本市场已经熊市了好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又下跌,托不起投资重担的情况下,如果整个实体经济又在下行,资本市场再不热起来,那么企业的资金就筹措不到,整个企业的投资就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因此,要做热资本市场,让企业直接在资本市场融资。从三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股票涨得很快不难看出国家有意让这些行业获得更多融资。流动性肯定要减弱,不可能像以前充足的流动性。银行给一些过剩产能的行业投的都是黑洞,现在通过资本市场,让投资者自己去决定,往哪个行业投,往哪个企业投。
观众:现在国际上有没有一个经济新常态,如果有的话,它跟我们国内的经济新常态会有什么不同?
李胜兰:新常态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名词,但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是有的,特别是在新兴经济发展体。但美国就没有进入到经济新常态,欧洲是处在经济低迷期,也应该是正常的。所谓新常态是从经济高速增长,突然进入到中低速增长,而且这种中低速增长还要维持很长的时候,像美国、欧洲就不能叫经济新常态。
观众:现在自贸试验区的概念很热,比如广东自贸试验区珠海横琴片区对珠海经济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李胜兰:加入WTO时,我国当时曾作出相继开放一些行业的承诺。比如说放开了制造业,5年以后再放开农业、金融和资本市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不得不做出考虑,但如果完全放开资本市场、电信市场、农业等对中国经济的打击非常大。因此,就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在上海、天津、广东设自贸试验区。在自贸试验区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农业、金融、资本、高科技市场完全打开,让外国资本进来。如果是这样,对珠海经济绝对是有很大的刺激和推动。
■观点
现代服务业将成未来经济发展重点
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未来世界各个国家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的重要方面。信息科技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比如说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等等,都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领域,这一块也支撑了金融业的发展,还有新的金融业业态的出现。在李胜兰看来,现代服务业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成为为生产服务的新的门类,而这个门类是整个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据统计,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0%。另外,现代服务业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全球的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出现。所以说现代服务业是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块的发展对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服务业强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而关于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李胜兰分析了世界三大模式。一个是美国的曼哈顿模式,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第二就是伦敦模式,伦敦分为三大区,中间是核心区,在核心区里头主要是金融业。围绕金融核心区的外围是外伦敦区,搞信息网络、平台、咨询、创意。再外围就是大伦敦区,构建出了现代物流、现代航空等各种各样的产业。第三个是东京模式,也是以高端要素聚集而形成的现代服务业模式。它既可以说是一个资本市场,也可以说是一个购物天堂,还可以说是一个制造业的中心。
作为借鉴,李胜兰表示,伦敦模式很可能是以后深圳、香港模仿的模式,东京模式很可能是北京以后模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华尔街和曼哈顿模式可能是以后上海模仿的模式。
▲▲人物简介
李胜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多家企业独立董事。研究涉及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司治理等多个领域。至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成果奖5项。
【珠海特区报】 发布于 201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