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海讲坛(第40讲)暨岭南学术论坛系列讲座(第681期)

网络外部性与数字平台个人数据收集

发布人:韦芳三
主题
网络外部性与数字平台个人数据收集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岭南堂陈荣捷讲学厅(302)
主讲人
李三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
主持人
焦倩(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副教授)

主要内容:

      随着公众对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数字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行为及其界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已有关于个人数据收集的研究多局限于单边市场分析框架,忽略了平台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而传统双边市场理论则忽略了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利用,而这是决定交叉网络外部性强度的重要变量。本文旨在填补上述理论缺口,将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行为引入双边市场分析框架,并深入探讨这一过程如何影响并内生强化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网络外部性效应。此框架不仅为解析平台经济中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还丰富了双边市场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适用性。进一步地,本文依据商家对消费者产生的网络外部性强度作为分类标准,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垄断数字平台在均衡状态下对消费者个人数据收集强度的差异化表现。研究发现,商家对消费者的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大,均衡下数字平台倾向于收集更多的个人数据,这一过程反过来又放大了消费者给予商家的网络外部性,形成了正反馈机制。在福利分析层面,本文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数字平台数据收集行为的优化边界。研究指出,相比社会最优水平,当商家对消费者的网络外部性为正且强度较高时,现有市场机制可能导致数字平台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不足;反之,在外部性较弱或为负的情形下,则存在过度收集的风险。这一发现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针对不同类型数字平台的数据收集行为,应采取差异化的监管策略,以规避监管错配引发的负面效应。

 

报告人简介:

     李三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SSCI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s编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研究领域为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数字经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发表期刊包括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Management Science、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2016年获环球时报“希望英才奖”,2017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乌家培”奖,2019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论文曾获2018中国信息经济理论贡献奖,2018中国信息经济青年创新奖,2018年中国信息经济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和2018年中国产业经济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山大学学海讲坛(第40讲),由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主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承办。

       欢迎师生参加!

 

【活动介绍】

       【中山大学学海讲坛】 “中山大学学术文化论坛”是中山大学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的校级讲座品牌项目,由南校园“学海讲坛”、北校园“杏林讲坛”、东校园“谷河讲坛”、珠海校区“若海讲坛”、深圳校区“相山讲坛”五个子品牌组成。旨在进一步丰富师生学术文化生活,提升学术文化氛围,促进“三校区五校园”学术资源共享。

       【岭南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中山大学岭南学术论坛系列讲座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自2012年推出的品牌学术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680多期,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岭南学术论坛分经济学和金融学两大系列,是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前来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