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国伟等:企业和媒体存在合谋行为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媒体报道的间接证据
一些最新的研究发现,媒体在对企业进行报道时存在着偏差(Bias)或者倾向性(Slant)。媒体报道偏差的产生,既来源于媒体自身的供给动机,也来源于相关利益集团的需求偏好(Mullainathan and Shleifer,2005)。例如,Ellman和Germano(2009)、Rinallo和Basuroy(2009)发现,媒体倾向于美化广告投入多的企业。Gentzkow和Shapiro(2010)认为,媒体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会迎合消费者偏好的变化。Gurun和Butler(2012)发现,地方性报纸会更倾向于正面报道广告投入较多的当地企业,为的是迎合广告商的需求。 媒体报道偏差的存在,暗示出媒体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合谋行为①;而媒体报道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则为企业与媒体的合谋动机提供了解释。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或相关利益集团很可能会通过“赞助商”、“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贿赂进而操纵媒体,进行有利于企业的有选择性的报道,进而左右股票价格并获取额外收益。事实上,这种合谋可能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初步探究。Ahern和Sosyura(2014)通过研究企业并购事件发现,在并购谈判开始之后,公告公开发布之前,收购方企业的媒体负面报道显著减少。并且在这期间,收购方的公司股价出现了短暂的上升现象。那么,作为企业资本运作的另一重要事件,再融资行为中是否存在“媒企合谋”行为? 在重要的公司事件中,企业有强烈的动机操纵媒体以获取额外收益。本文通过手工搜集和整理2000~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媒体报道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在股权再融资事件中与媒体的合谋行为。结果发现,在再融资实施当期,企业的媒体正面报道倾向显著增强;而且股权再融资相对规模越大,媒体对企业的炒作程度越强;股权再融资实施之后一个季度,企业的媒体报道恢复到正常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再融资实施当期,企业倾向于释放更多的正面消息,吸引投资者购买,以保证再融资顺利完成。另外,股权再融资对股价的影响是通过媒体炒作起作用的;媒体正面报道倾向的增强确实会促使当期股票价格上升,但随后股票价格会下降。这些发现为媒体与企业的合谋提供了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