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波,周先波: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978-2008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创造了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奇迹。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而人口增长又使得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加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我国粮食问题与世界粮食问题更是密不可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经济问题必然与政治问题交互影响。粮食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其安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粮食产量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是如此重要,学者们对粮食生产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定性或定量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进行了许多分析。国外文献方面,Kalirajan et al.利用中国省际数据,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比较研究; Xuand Jeffrey利用江苏水稻种植的横截面数据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Chenand Huffman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产出弹性,并对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部分学者在粮食生产不存在技术无效的假定之下,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了研究。周四军使用我国1983-2001年间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由C-D生产函数的估计发现,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有效播种面积和农用化肥施用量,而劳动力和技术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显著。廖洪乐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农户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播种面积对水稻产量有显著正影响,劳动力和化肥投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谢杰使用我国1978-2004年间的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来估计我国粮食生产函数,发现土地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途径。马文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粮食生产1999-2004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估计出我国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出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力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对我国粮食生产仍有正的效应。显然,粮食生产不存在技术无效性的假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目前较多的研究基于含有无效率项的随机前沿粮食生产函数模型的估计。例如,乔世君使用我国1992、1995和1999三年的县(市)级数据,设定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在技术效率方程中加入解释变量,估计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和频率分布,并对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亢霞等设定具有中性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使用1992至2002年分省的成本和产量数据,估计我国七种粮食作物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并测算这七种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李谷成等也设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用1999-2003年间湖北省农户的微观资料,对农户家庭经营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作了系统分析。范群芳等借鉴乔世君建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使用1998至2005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对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随机前沿参数生产函数方法的优点是具有经济理论基础,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描述,且可以作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所以国内很多学者用这种方法测算各个行业的技术效率,例如刘仕强和顾国章;但这种方法缺点是在研究之前要先人为设定生产函数中技术结构和技术效率的函数形式。研究者常需要对模型设定进行检验来弥补这一弱点。 另外,有部分学者,例如,孟令杰、李周和于法稳、陈卫平、马文杰、何新安等,采用曼斯奎特指数非参数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各成份进行测算,研究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事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但其缺点是没有经济理论基础,不能进行统计检验和推断,而且得不到有关生产函数的任何信息。 总结起来,学者们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窄,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不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的全貌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演进过程。二是没有在对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同时,在宏观层面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并考察各成份的变化趋势。 鉴于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进行扩展和深化。首先,从数据上,本文利用1978-2008年31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较全面地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作影响因素分析和趋势分析。其次,从方法上,我们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技术无效率函数方程进行改进,加入时间变量与其它变量的交互项,以反映技术效率的时间效应;加入虚拟变量以反映制度变化所引起的无效率方程的结构变化;应用一步联立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作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模型设定上,我们给出模型的各种约束检验,以考察所用模型的稳健性。第三,在模型估计的基础上,利用Kumbhakar和Lovell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刻画各成份的变化趋势,全面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增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