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飞,郑华懋:区域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趋同分析——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9城市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市场分割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然而国内部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2009年初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纲要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到2012年要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因而国外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国家间的开放问题,忽视了一国内部的区域一体化问题。而国内学者主要从两方面讨论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上探索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另一方面考察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程度或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以及探讨国内市场分割带来的效率损失。 Sandra Poncet在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很低,而且其水平还在不断下降,反之各省的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却在上升。对于如何测量中国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通过度量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探讨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性与专业化水平;第二是对以省份为单位的区域进行经济趋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普遍的趋同现象,但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发生了条件趋同。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区域一体化、产业专业化与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很少。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区域一体化不仅带来了商品的跨地区流动,而且也使地区间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知识扩散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容易。国际经验研究表明:一体化水平从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挺进时,产业的地区集中率是上升的;而一体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挺进时,产业的地区集中率是下降的,即新经济地理学中著名的倒U型曲线。纲要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应该表现为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对此,本文提出一个问题:区域一体化能否带来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并最终导致趋同发展?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下,从行业空间集中度、地区间行业分工等角度,研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背景下的制造业空间集聚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产出进行R-趋同和B-趋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