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云,肖立晟,王博: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市场准入与经营范围监管视角的研究

发布人:金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各国的银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以银行业集中度作为银行业结构的代理变量,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银行业集中度为0121左右,到2007年则达到了0134,上升了62%。Guzman将美国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归因于5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6的通过,他认为Glass-Steagall法案的废除加速了银行间的兼并,促进了银行业集中度上升。中国在金融深化改革过程中也逐渐放松了银行管制,股份制银行相继崛起,越来越多的跨国金融集团开始进入中国,同期中国银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资产高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银行业集中度达到了0185,到2007年则降为0165,下降了24%。 合理的银行业结构能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银行业结构变化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探求了银行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的决定因素,其中Amel和Liang首次将产业组织理论应用到金融业,开创了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金融结构机理的先河。他们认为金融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遵循产业组织的特定规律,因此产业组织结构的决定因素也同样是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具体而言,决定金融结构的因素有期初结构、市场规模、市场垄断和竞争情况等。虽然他们论证的是金融结构的决定因素,但是,其内在规律却可以适用于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本文认为,由于对银行的准入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会改变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异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因此监管措施的变更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银行业结构的演进。然而,现有文献尚没有针对银行业结构与银行监管措施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本文致力于运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不同的银行业监管措施对一国银行业结构将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