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王璟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由于各国的金融发展模式不同,出现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从宏观审慎监管看,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欧美国家容易出现的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下,也许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比如大银行的倒闭。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系统性风险,只是中国的系统性风险来源或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当更多地关注诸如政府融资、银行不良贷款及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中国的体制相关,政府机构既是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又是金融机构的投资者,还是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政府的多重职能成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微观审慎监管也不完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三大支柱中的很多条款,中国的银行业并没有采用,银行的内部评估体系还不健全(ICAAP、SREP还有待建立与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也不完善,这些微观审慎监管的方面未来同样有待完善。 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采用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具有良好的从宏观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的实践经验,也经历了若干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是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宏观审慎监管也要顺应形势不断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实施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可以实施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包括银行同业交易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等,特别是对一些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需要它们披露同业市场头寸,以此来控制系统性风险的积聚。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房地产泡沫也在不断的膨胀,此时对银行的贷款价值比率进行控制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国金融市场中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同的银行机构面对的是不同的服务对象,加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地域的银行所发挥的金融服务作用也不尽相同,因而中央银行和银监会需要考虑对不同区域的银行、不同类型的银行实施不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使银行能够更好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