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了145倍。国际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1979年的292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15%,贸易开放度从11%上升至70%。 外商直接投资,即FDI,的流入和贸易总额的持续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加快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改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今天,FDI和国际贸易对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各省区国际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相差较大。我国实行的是从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开放战略,加上经济地理区位和软硬投资环境的差异,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区。1986-2007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累计实际使用FDI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9%和5%。FDI向东部地区集聚,促使东部地区的国际贸易增长,东部地区国际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至92%。 各省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垂直贸易体制加强了FDI投资于我国的趋势。而各省区的贸易模式主要取决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地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每增加1%的距离可能会降低双边贸易规模0.97个百分点。按照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通常分类,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FDI对于国际贸易的效应表现出显著的正面作用,越是经济发达地区,FDI对国际贸易的效应越强。同时东部地区的国际贸易与贸易伙伴的地理位置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运输成本对于国际贸易的阻力弹性达到0.91。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国际贸易仍然是垂直贸易体制,增加双方的经济规模都会促进双边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