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生:印度离中国还有多远?——从经济表现、体制影响、发展现状预测两国前景
一、经济表现 当简单、机械比较中印GDP,由此得出的一般共识是:中国发展模式比印度更加成功,但事实上即使是比较GDP,中印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也在明显缩小。 而更合理的比较中印经济发展的方式是根据两个国家发展的潜力来衡量它们的实际经济表现。作者指出,中国的潜在增长能力高于印度(我们在分析印度的经济表现时必须要考虑它面对的外在的、无法用政策体制克服的地理障碍),而且有可能远高于印度,但印度的实际增长率已经在接近中国。 二、体制影响 威权政体并不会比民主政体在经济上更成功。 许多中国人都喜欢把印度GDP的低增长的原因归咎于其民主制度。但事实上,印度之所以能够部分克服它的困难而实现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体制的发展。印度的低增长年代恰恰是印度政治体制最威权的年代,而印度高增长的年代恰恰是印度体制最民主的年代。 印度现在的民主制度正变得更加自由、问责性更强、更加透明。更进一步,在金融体系上,到今天至少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印度的金融体制比中国的更有效率。中印的金融差异表现在金融界所有权多元化的改革,向国外竞争者敞开金融系统大门的时间,以及股票市场对本土私有企业的发展的支持作用三个方面。 三、“铁公鸡”经济学 许多中国学者和官员相信,较之于印度,中国的巨大的优势是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特别是中国政府快速进行基建以及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能力。即“铁公鸡经济学”。然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更符合事实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中国有了经济增长,然后因为经济增长才有了后来的FDI和基建投资的增长。现在,印度正在复制真实的中国业绩。印度正在吸引着巨大的FDI。尽管没有达到中国的速度,但是印度的基建设施也有很大提高。 更进一步的,印度政府的投资重点应该是它的基础教育和卫生服务,而不是修建机场和高速公路。相对于印度来讲,中国真正的优势是教育水平、特别基础教育水平,并不是基础设施的优势。印度现在正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投资,要赶上中国不容易,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太强大了。但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修路,将教育和公共卫生需要提供的成本转嫁给中国老百姓。不投资教育,不保证每一位农村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就等于是在主动放弃中国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