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华,陈平,李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信贷维度分解:模型与实证

发布人:金钊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被金融创新掩盖的流动性风险系统地集中爆发,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在中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风险管理水平总体上仍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0多年里,中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保留着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流动性过剩而非流动性风险是业界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中国从2010年1月以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连续十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业流动性紧张成为常态,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理财业务及影子银行等问题都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面临现实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以此促进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改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1~2012年度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再抽样及VaR测度的回归分析,得出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状况与存贷比指标的正向相关关系,以及与地产业资金流动状况的显著相关关系,与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呈负相关以及短期内资金回报呈正相关等。流动性比例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负相关但不显著。当流动性比例过高时,往往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欠缺,盈利能力过低,影响银行的拨备覆盖水平。流动性缺口率与银行流动性风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超额备付金率与银行流动性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发现,不论在哪一种流动性风险衡量指标体系中,流动性风险与债权的展期的投资收益率(实证中以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表示)都是显著正相关的。这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地产按揭贷款逐步放开市场化,但投资和投机的政策调控影响大,资金价格的波动顺序也遵循从实体价格波动到资产收益率波动再到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的传导渠道。 综上所述,针对越来越复杂的流动性风险,每个流动性监管指标都有发挥作用的视角、侧重点和局限之处。监管部门应充分重视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等外部因素和银行业务创新、转型发展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断改进和充实动态的、多元的、立体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评估存贷比等传统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衡量标准、计算口径、应用对象,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提高监管的审慎性。此外,要将流动性风险监管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资本充足性监管结合起来,强化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