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现祥: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
Lucas(1988,2002)一直强调城市具有不同于国家、省区层面上的经济增长特性,但为现有的有关文献所忽视。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我国216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展开讨论,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趋同模式不同,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D趋同和绝对B趋同;从趋同机制上看,我国城市层面上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且有助于对我国地区差距的进一步理解。 Lucas在1988年的经典文献中强调了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城市是人力资本的集中地,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力资本外部性的体现,可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的一种度量形式(Lucas,1988)。2002年,Lucas把城市视为先进生产技术积聚的场所,进而把城市化视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向人力资本密集新技术转移的过程,构建城市化模型(Lucas,2002)。Lucas对城市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暗示了可能存在着不同于以国家或省为单位的经济增长特性,但为现有趋同文献所忽视。基于此,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我国216个地级以及以上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情况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存在D趋同和绝对B趋同,这与我国省区间的趋同模式明显不同。我们进而探索其背后的趋同机制,发现不仅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而且还存在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技术扩散、转移),这也有别于省区趋同机制。 Lucas(1988,2002)在理论上一直强调城市具有不同于国家或省区层面的经济增长特性,但为现有的趋同文献所忽视。本文采用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我国216个地级以及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情况展开讨论,结果发现: 与现有省区间的趋同模式不同,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D趋同和绝对B趋同,而且该发现是稳健的。 从趋同机制上看,在我国城市层面上同时存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趋同机制(技术转移、扩散)。 另外,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对我国省区差距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拉大的进一步理解。目前,相关文献把省区差距进入上世纪90年代重新拉大归因于沿海与内地省区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而本文发现,沿海、内地城市间的差距不大,也没有呈现出不断拉大的态势。这意味着把我国省区差距的重新扩大归因于沿海与内地省区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可能有失偏颇。 由于数据的原因,本文并没有涉及县级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增长,但从本文所发现的地级及其以上城市所具有的不同于国家或省区层面的经济增长特性来看,这显然值得我们进一步行研究,也许能够发现我国省区差距重新拉大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