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国伟:我国资本配置中的趋同与效率:1952-2007

发布人:金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资本的配置效率是否得到了提升?本文构建了基于资本产出比的条件趋同分析框架,并使用资本产出比的调整速度来量度资本配置效率。实证检验发现,1952年以来我国省区资本产出比均向各自的稳定状态收敛,条件趋同现象显著。1978年和1992年前后,资本产出比的调整速度出现了阶段性提升,这说明市场化改革提高了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另外,1992年之后,东部地区的资本配置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逐渐取代了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资本的流动性最强。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否促进了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及如何检验? 国内文献大都使用资本产出比(KPY)或增量产出资本率(ICOR)来考察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樊潇彦、袁志刚(2006)指出使用KPY和ICOR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的做法是错误的,也不能用其判断投资效率的变化趋势。从新古典的Solow模型来看,经济体的基本参数不同,如资本产出弹性、要素替代弹性、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等,则最终的KPY也不同。Radelet和Sachs(1998)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正处于快速的资本深化时期,或者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大量投入的时期,就很容易出现ICOR指标迅速提高的情况,但ICOR只是一个粗略的宏观指标,不能简单地将ICOR上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效率恶化的证据。Easterly和Fischer(1994)的跨国研究也表明,发达国家的KPY值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KPY的增长率也较高。 可见,KPY或ICOR并不能够直接体现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但是,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检测资本配置效率的媒介。这一思想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条件趋同现象(Conditional Convergence)。这类文献通常以劳均产出(或人均GDP)来论述条件趋同现象,然而条件趋同的实质还是物质资本的动态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的趋同分析倾注了大量精力,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却难以统一。不同文献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样本区间,得到不同的实证结论并不奇怪,关键是对技术进步外生差异的处理。基于劳均产出的条件趋同检验,一种采用截面数据,一种采用面板数据o。显然,截面数据分析假定经济个体的技术进步速度是相同的,而面板数据分析将技术差异归结到简单的固定个体效应。在现实中不同国家(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显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年份的技术进步速度也有巨大差别。因此,简单地改进计量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以往趋同分析的载体——劳均产出这一指标本身就包含了技术进步因素,因而实证分析无法克服技术的外生性问题。为此,McQuinn和Whelan(2007)提出使用KPY代替劳均GDP用于趋同分析更为适合。理论上,KPY不仅可以完全体现条件趋同原理,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技术外生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直接体现资本的配置动向。 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资本产出比的条件趋同框架,实证检验我国资本配置中的动态调整机制。基本思想如下:如果资本产出比的条件趋同现象存在,则说明资本在向各自稳定的状态进行调整。进而,调整速度越快,则资本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调整速度越慢,则配置效率越低。如果条件趋同现象不存在,则说明资本配置效率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