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兰:外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_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发布人:金钊

学界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研究,例如,侧重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建设规划等内力因素的营造,我们称其为内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但是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在1978~2003年间的城市化,体现了这个新动力。其城市化发展可以概括为“外向型城市化”模式,本文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生命力做了分析。 改革开放的20多年,珠江三角洲凭借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比邻港澳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努力,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广东省的23%左右,但却积聚了广东省经济总量的80%,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占全省的比例超过了80%。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加速形成。目前城市化水平约为74.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是广东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里已初步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尤其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及香港、澳门,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都市经济圈,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辐射能力强劲。 在这一城市化过程中外资的贡献是显著的。从1979~2003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530亿美元,占广东全省的88.6%,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19%;世界500强中的254家已经在珠江三角洲投资或设立办事处,注册了404家公司;2003年,跨国公司在广东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3个,比上年增加9个,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2002年,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因此,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与外资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外资就没有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反过来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也因为外资而带有明显的外向型的特征,形成了外向型城市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