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兰: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布人:金钊

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讨论,学者普遍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减轻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导致的通货膨胀。本文提出我国的央行独立性应该包括人事独立性、政策独立性和财务独立性三方面,并且用修正过的指标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两个机制:固定资产投资渠道和为了缓解收入不平等进行转移支付的渠道。 从Rogoff提出的通过委任一位保守的中央银行家来解决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Inconsistency of Monetary Policies)开始,对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层出不穷。实证研究表明,不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经济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普遍存在负相关关系(Alesina and Summers,Curierman,Loungani and Sheets,Maliszewski Wojciech,Alesinaand Drazen)提出了摩擦战模型,模型中不同利益集团在如何分担财政支出问题上的博弈结果限制了政府财政收入能力,使得政府依赖通货膨胀税来扩大支出,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该模型可以部分解释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的情况。Beetsma and Ploeg利用中间选民(Median Voter)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他们假设资产被不公平地分配给社会,中位投票者将成为穷人,民主政府为了照顾其利益,是穷人负债的真实价值减少,政府有动机产生通货膨胀。该理论也不适用于我国既有的政治体制。 Dolmas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他们使用两期模型解释了在民主国家中收入不平等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他们进一步指出在民主国家中,如果两个国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相同,那么中央银行独立性高的国家通货膨胀率会较低些。 在对中央银行独立性、收入不平等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有Al-Marhubi and Fahim在引入中央银行独立性这个控制变量后,认为转型国家中收入不平等与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虽然结果没工业化国家那么明显。Desai等采用1960—1999超过10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民主国家中低的通胀率是与低的收入不平等相联系,而高的通胀率与高的收入不平等相联系,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抑制收入不平等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作用机制还鲜有研究。收入不平等是否可以导致通货膨胀,也没有详细的阐述。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说明收入不平等、通货膨胀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关系,并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 几乎所有转型国家都经历过高通货膨胀时期,中国也不例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较高幅度的通货膨胀。本文在理论模型和计量数据分析上均证实了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避免过分的货币扩张而保持物价的稳定在1995年5中国人民银行法6颁布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大幅度提高确实对抑制通货膨胀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实现物价稳定这个目标,中央银行可以拒绝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低效部门贷款,拒绝为中央财政透支,拒绝为破产的金融机构买单等等。 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也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经验角度上看,经济转型中造成了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大多数人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对他们的转移支付,由此容易产生预算赤字和较高的通货膨胀,本文证实了在中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明确赋予价格稳定和政治独立的中央银行有助于在政治决策中抵制这种通货膨胀倾向。由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赋值表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委员会对货币政策起的决策性作用有限,应当改变政策委员会中学者过少,任期过短的现象,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方面,有数据显示,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确实加大了货币投放量,不过支农再贷款在现阶段还是很有意义的,将大力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不应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措施来解决转移支付问题,而可以从加大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率,鼓励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各种非货币手段来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