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等: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规则和目标规则——“多工具,多目标”背景下的一个比较实证研究

发布人:金钊

基于一个广义前瞻性反应函数模型并利用1997M1~2011M12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实证比较了五个不同的货币政策规则:管制利率规则、市场利率规则、基础货币规则、存款准备金规则和贷款规模规则,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五大规则大致反映了我国央行灵活运用不同工具调控不同目标的现实情况。平均说来,管制利率规则和贷款规模规则主要致力于名义收入目标;市场利率规则则主要致力于通胀目标;基础货币规则主要致力于汇率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存款准备金率”则似乎不适合按所设定的规则行事。几乎每个政策工具都会遭遇“顾此失彼”的困境。 2、五个规则中市场利率规则表现最好。市场利率规则表明我国央行相对更为重视物价稳定,但是该市场利率规则对通胀的反应是“适应性”的,说明它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基于以上结果,在“多工具,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我国央行不宜采用单一的货币政策规则,而应该根据面临的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做好两个协调配合: 1、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在这方面是否应该遵循或存在一套有效的货币政策组合需要进一步研究。 2、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在逐步完善之中,只有各种调控政策协调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较快增长。 在实证过程中还发现,我国央行对基础货币的调节相当被动,这要求央行进一步创新和增加外汇市场公开操作的交易工具,加强冲销干预的能力,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确保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最后,市场利率规则对通胀的“适应性”反应说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力度不够或利率传导渠道不够畅通,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做进一步改革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