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国伟等: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效率竞争
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效率高低是评价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成败的核心,提高财政效率有利于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王旭东,2006)。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效率直接决定了当地的公共服务质量,体现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建立廉洁、高效、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系已经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效率的呼声更是日益高涨。 分税制实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竞争成为解释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理论之一。现有文献发现,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存在竞争关系,同时财政支出竞争也引发了地方财政支出的攀比现象、结构失衡等问题(王守坤、任保平,2008),这是不利于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的一面。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之间是否存在财政效率竞争?如果财政效率竞争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提高整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效率;如果这种竞争不存在,我们可以设计出特定的机制来培育这种竞争。然而,在现有国内文献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竞争得到了重视,而财政效率竞争往往被忽视。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支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财政效率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此两者的竞争模式必定会有差异。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对比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效率竞争模式的区别。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在控制一些常规因素(例如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等)影响的情况下,如果空间竞争适应于空间自相关模型(SAR),说明这种竞争是经济主体有意识的直接竞争;如果适应于空间误差相关模型(SEM),则说明竞争是间接的,这种竞争仅仅是由某些被忽略的变量引起;如果适用于一般空间模型(GSM),则说明既有直接竞争也有间接竞争;如果空间相关系数都不显著,则说明不存在空间竞争(参见Millimet and Collier,2008;Geys,2006等)。利用上述思想,本文比较了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和财政效率竞争模式的区别,结果发现,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支出和财政效率的空间竞争确实存在,但是两者的竞争模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文区分了财政支出竞争和财政效率竞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两种竞争存在不同的模式;二是现有研究一般使用省际数据,本文利用地级市数据测算了财政效率,并在地级市水平上通过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财政支出竞争和财政效率竞争的模式差异。 总体上,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竞争中采用直接竞争模式,而财政效率竞争表现为间接竞争模式,本文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为了提高政府的财政效率,需要确保“用脚投票”机制产生作用,并将财政效率纳入考核标准,促使地方官员不能忽视财政效率的空间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