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现祥等:中国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1978—2008年间,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为世人所瞩目。全国发展无疑是由区域发展实现的,中国区域的发展同样广为关注,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相关文献。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发表的数量是个位数,进入新千年后,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了500篇,2007年以来,每年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篇。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事实和目前积累的大量文献来系统梳理中国区域研究30多年来的发展。 在系统考察中国区域发展的文献之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区域发展?这个问题看似显然,但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看,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在本文,我们从区域内发展、区域间差距和区域间联系这三个维度考察中国区域发展,结果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可以概括为:区域内发展迅速、区域间矛盾突出。区域内发展迅速是指: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每个区域都实现了经济较快速增长;区域间矛盾突出表现为: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区际经济往来等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这种区域内发展迅速、区域间矛盾突出的区域发展模式存在内在逻辑一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之所以是政治经济学上的解释,是因为在中国政治经济是联动的,地方官员是对辖区发展负责的。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把发展经济当作首要目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通过财政和人事干部体制改革,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等方面把地方官员的职业发展以及辖区财政收入与其辖区发展捆绑在一起。地方官员对激励做出反应,逐渐成为维护市场型(market preserving)或强化市场型(market augmenting)的地方官员,既致力于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辖区发展,也主动或被动参与辖区间的标尺竞争,致力于取得比其他辖区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以期在竞争中胜出。地方官员这种既致力于发展辖区经济又致力于拉开辖区差距的行为,在宏观上表现为区域内发展迅速、区域间矛盾突出。